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
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你知道教三年级语文怎么写教案吗?《长城和运河》是一部诗集。全诗歌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歌颂了中华民族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一起看看教三年级语文的教案吧!欢迎咨询!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1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随文用多种方法理解“水泄不通”、“气宇轩昂”、“冉冉”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注意从国旗卫士的动作中体会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情景。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升旗仪式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人们激动而骄傲的心情。教具准备:1.小黑板。2._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段。3.歌曲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唱祖国》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在黑板上贴上国旗)师:(师指国旗)孩子们,瞧,这是――(生答:五星红旗。)师激情介绍:同学们:我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我爱北京天门、我爱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就是我国的国旗,红色象征革命,黄色代表灿烂辉煌,四颗小星围绕着大星,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孩子们,每天清晨,当太阳跃出地平线的时候,在雄伟的_广场上,都要升起这鲜艳的五星红旗。你们,想去那里参加那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吗?(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_广场,去目睹这庄严的时刻――(师指课题示意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师:看到大家渴望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有多想赶快加入到观看升旗仪式的队伍中,还等什么呢?打开书本,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师: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生1:课文主要讲了国旗在_广场上升起生2:课文主要讲了人们在_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师板书“升旗”)师:作者按升旗前、升旗时、升旗后的顺序把升旗的过程清楚地记录了下来,那课文哪些段落写升旗前?哪些段落写升旗时,哪些段落写升旗后呢?在文中找出来。(板书:升旗前升旗时升旗后)三、细读课文,再现情景出示_升旗仪式的录像片,观看,学生说说对升旗仪式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反馈的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相机教学,再现情景。学习“升国旗”这一部分。(1、2段)1、自由朗读课文1、2段,体会人们的心情,勾出表现人们心情的有关句子、词语。2、对比朗读“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与“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_广场”,理解“热切”一词的含义,体会人们当时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对比朗读与理解词语融合)3、学生观看升旗仪式的录像片,说一说从画面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水泄不通”的含义,感受围观的人众多;并从“静静”一词中体会升旗场面的庄严肃穆。4、指导朗读本段,注意读出层层递进的语气。学习“升旗中”这一部分。(3、4段)1、观看国旗卫士护送国旗这一段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怎样写的。①结合片子感受国旗卫士们的“气宇轩昂”,体会护卫队的精神抖擞。②标出描写国旗卫士动作的词语,再现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③随着《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2、观看国旗冉冉升起这一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从哪些方面写的。①想一想: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表情有了什么变化?勾出相关句子。②结合片子体会“注视”的意思一表达的情感。③在升旗纪录片的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下来。3、学习“升旗后”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久久”一词,体会人们对国旗以及祖国的深深眷恋。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可采取自由朗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形式。5、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并说说_广场的升旗仪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6、讨论:为什么说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四、拓展延伸,丰富外延1、教师可补充介绍关于_广场升旗仪式相关资料。2、介绍_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相关资料。3、组织学生唱歌曲《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在这期间,我们的祖国、家乡或者你的家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随着音乐的起伏推动,全场师生心灵受到深深震撼,心中涌动着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比喻句。4、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课时布置: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2、生齐读课题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2)感知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2)指名读这些词语。(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2、同学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2、讲读。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5、自身的话说一说。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1又1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11、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13、指名读,生评议。14、齐读。五、安排课堂作业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板书设计:长城和运河连绵起伏银光闪闪曲折蜿蜒伸向天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二、精读第二局部1、导读。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3、指导朗读。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2、教师总结。四、指导背诵五、指导写字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2、指名读生字3、齐读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怎么记住的?5、指导同学说6、指导同学写字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创注意“仓”的写法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7、同学描红8、同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形近字组词架()蜒()谱()拆()驾()蜓()普()折()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板书设计: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创驾(惊喜而自豪)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三、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后讨论。四、读课文第一部分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2、讲读。3、比较: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1又1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11、指名读,生评议。12、齐读。五、读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2)比较: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洒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
本文标题:人教三年级语文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9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