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你知道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吗?学生能背多少首关于西湖的诗?学生背诵“欲比西湖西,淡妆总相宜。”“荷叶无限蓝,荷花别样红。来看看高二上册的语文教案吧!欢迎咨询!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二、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三、教学重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_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二)了解作者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顺,读通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2、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天太冷。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更定更定?晚上八点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_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读好“上下一白”。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_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渺小的味道。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超凡脱俗、孤独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五)解读张岱之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金陵人。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做什么解释?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_到课文注释一“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陶庵梦忆〉自序》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五)小结课文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结束语: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_;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导语设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二、自主学-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2)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3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4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1自然段。(5)齐读第2自然段。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6)齐读第3自然段。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本文标题: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1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