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心理沟通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心理沟通[摘要]所谓心理沟通,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接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内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通过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师生共情,实现有效心理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心理沟通倾听共情沟通,是在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实现双方互动的一种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所谓心理沟通,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接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内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由于课堂交往的特殊性,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交往活动的调控者、合作者。要提高课堂交往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一个教师,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了解并理解学生是有效心理沟通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绝对的高度注意力是理想化的。我们可以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去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偶尔会发现有的同学精神委靡,更有甚者爬在了桌子上,或者学生之间私下交谈等等,此时老师切忌无名火急剧发作,因为这样不但对自己健康不利,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影响课堂效率,而且学生也不会从内心接纳,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走到沟通对象身边去了解具体情况,是因为身体不适,对所讲内容失去了兴趣,有什么困惑的问题,抑或是其他老师所不了解的情形。老师这样的做法建构在对学生尊重、理解、平等、关爱的心态上,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会从内心懂得老师对他的责任与爱,从而自觉接受教育与要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不如别人而显出自卑、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更需要老师尊重、理解他们,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其努力的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搭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倾听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心理沟通的前提。倾听可以满足对方自尊的需要,减少对方自卫与对抗的意识,为心理沟通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倾听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也是准备做出反应的过程。师生交际中,倾听不仅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而且能避免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由于武断而造成的失误。倾听并不是只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必须用心去理解。张华教授所说:“别忘了教师也有‘听觉功能’,学生也有‘口头语言’,我国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倡导教师在课堂上真诚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解释,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话语权的理念,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表现者。要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地位,热情鼓励,让学生敢讲,并努力讲好。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做到有耳有心,即使学生表达的观点有悖“答案标准”,甚至浅薄幼稚,我们也要耐心倾听,要努力从学生的视角看他们的意见,并为作出正确的指导反应做准备。教师用全部的感官潜能真诚地去言说、去倾听,理解和呼应学生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所有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善,它充盈着关怀和仁爱。得到别人的尊重才会明白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得到别人的理解才会接近理解你的人,从而也去希望了解别人。师生都因为彼此的相互倾听、相互接纳,而进入一种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这样的教育生活展现出来的是生命过程能动的、鲜活的特性,充满着向善的力量。共情是实现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重要保证。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老师要积极倡导带有情感和体验的沟通方式,注重角色换位,沟通链才会顺畅无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所处的熟悉生活背景,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易达共情的生活问题,为心灵上的沟通打下基础。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认知心理产生极度冲突时,进行共情表达,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发生共鸣,以利于问题讨论层层推进,最终学生在自己去探索中牢固的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收到了师生间“助人自助”的功效。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教师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资料:《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一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二期)《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岑国桢主编)
本文标题: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心理沟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0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