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300字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最新4篇
300字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最新4篇《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创作的多部爱情小说的长篇精选。以下是网友精心整理的挪威森林阅读300字范文。欢迎查收,希望对你有帮助。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第一篇】“我拿起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顾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读完《挪威的森林》这最后一段,眼泪夺眶而出。看过村上春树的另一本书《我在跑步时,想些什么》,他那种带着淡淡思绪的惆怅,带着淡淡惆怅地思考深深地打动着我。而在《挪威的森林》里,那压抑的情感,那深沉的悲凉竟自始至终,挥之不去。青春之河静静流淌,有过多少记忆,无奈,追求,梦幻,疯狂,留下的只有心口处掏不出的痛,只有一夜夜绵绵不绝的思,只有永不愈合地伤汩汩地挣扎……直子,玲子,绿子……我们的曾经!即使青春老去,红颜不在,即使江河易道,岁月变换,那曾经拂过额头的清风,那曾经照耀过的明月,那曾经对视过的眼睛也会漫卷记忆……合上书,耳边还有那一声呼喊:“请你记住我,记住我这样存在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第二篇】初读此书,完全是不知道读什么,又不想荒废了一个寒假。老实讲,一开始是顽固的格格不入。系着白羊肚手巾的黄土高原汉子受不了连土都见不到的“干净”世界。人类文明历史已经很长了,变换很快,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不同的时空下,相信总会有人会因相同的问题而苦恼。渡边和永泽的对话,其实在我看来,永泽是一个聪明人,他对自我认知的表达是富有启发性的。书过一半,渡边的纠结反映的不是我,也许是一半的我,但我觉的渡边是纯情的,绿子着迷于渡边的谈吐,大概渡边其实谁也没模仿,只是给人以疏离感,反而让人看不透吧。如果我是渡边,只能在上帝视角说我不会这样做,但谁又能知道呢,局外人也只能和局外人谈论里短,又有什么资格说局中人呢。东方甚至是东亚小说,有自己的语境和语言!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第三篇】于我而言,感觉村上的书总是那么直接,认真的抒情描欲,初看时会由于直接的描述误以为是小黄书,或是细致至极的环境归类于写景文,而合上书本。《挪威的森林》还是由于极大好奇心的.驱使下,在长沙,在一个秋天日色挥洒的午后,一气呵成。这时于我而言,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对我这个记性可以说过目就忘的人,偶尔的夜晚会想起直子对渡边的依赖中有没有爱,也时常的闲暇会思考绿子会不会更适合渡边。当然还有很多疑惑,比如永泽的随心所欲,初美的因爱生执,以及渡边和玲子莫名其妙的一晚。不久前刷新闻看到有篇文章中有写到:“现在一些低欲望的年轻人会出现一种约素炮的行为。”让我无意识但越发清晰的想起绿子让渡边抱着她睡的那天,以及似乎慢慢在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书中每个人的矛盾,虽然我更希望自己读完的感想是:“好有意思的爱情故事啊”。正因为是人,他们会心生孤独,他们会趋利避害,他们会想着驱散寒冷,会想着抓住有温度的东西。借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人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他是可以被理解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第四篇】昨天晚上十二点终于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一口气看完了,一开始读起来说实话觉得没什么,可是当我将小说细细看我才发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或许初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人你会觉得他的小说并不怎么样,只是或许。你知道吗?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性方面的描写时我觉得很尴尬,我在心里质疑他,因为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我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比较保守!可是看着看着就被小说吸引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的文学,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为《挪威的森林》所着迷。小说以主人公和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是多么吸引人啊!可以说为生活中倍受伤害的我们讲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为我们寻找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港。作为在日本作品的发行量超过了1500万册这个天文数字的作家,是什么使他的小说如此令人喜欢,就我的感觉而言就是迷人,他的感情我能够懂,能接近,而不是用一些莫名其妙的写法而读者事实上不能够接近小说的感情!我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和小说中的感情有了交集,或许这就是共鸣吧!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东西作者用这本作品给予了我一种慰藉,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想我是爱上了这本作品,直子、绿子、渡边、木月、玲子、永泽、初美都仿佛活生生的在我身边,那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感觉!他的小说基调是孤独和无奈,我读他小说时也深有体会,我也很无奈,完全陷进去了。小说虽然多写生活琐事,但是绝对不庸俗,而是心灵的诉说,读了之后心里很安心,回过头一看,原来跑到这里了,呵呵,就是这种感觉!总之这本小说带给我无与伦比的美丽…………
本文标题:300字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06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