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数据伦理问题【引语】小编为您整理收集的“大数据伦理问题”精编优质文档,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用哦!喜欢就下载吧。那么什么又是大数据伦理呢?伦理”与“道德”的概念不同。哲学家认为“伦理”是规则和道理,即人作为总体,在社会中的一般行为规则和行事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道德”是指人格修养、个人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道德,即人作为个体,在自身精神世界中心理活动准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内心的关系。道德的内涵包含了伦理的内涵,伦理是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延和对外行为表现。伦理是客观法,具有律他性,而道德则是主观法,具有律己性;伦理要求人们行为基本符合社会规范,而道德则是表现人们行为境界的描述;伦理义务对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具有双向性、相互性特。而这里所讨论的“伦理”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现代伦理已然不再是简单的对传统道德的法则的本质功能体现,它已经延伸至不同的领域,因而也越发具有针对性,引申出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不同层面的内容。科技伦理是指科学技术创新与运用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一种观念与概念上的道德哲学思考。它规定了科学技术共同体应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范畴。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科技伦理问题,因此,只有不断丰富科技伦理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才能有效应对和处理新的伦理问题,提高科学技术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确保科学技术能够真正做到为人类谋福利。这样说是很正确的,可是前面再加个大数据呢?意义就不同了,在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当中,现代伦理已然不再是简单的对传统道德的法则的本质功能体现,它已经延伸至不同的领域,因而也越发具有针对性,引申出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而我们这里的大数据伦理,是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指的是由于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和使用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是集体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大数据技术像其他所有技术一样,其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而它的“善”与“恶”全然在于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者,他想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一般而言,使用大数据技术的个人、公司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动机,由此导致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产生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013年5月,爱德华·斯诺登飞往香港会见了格伦·沃尔德和劳拉·普瓦特拉斯等记者,让他们得以接触有关大规模数据的数千份机密文件。从那时起,《卫报》等众多媒体机构就一直在研究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编辑和报道,以了解他们所披露的有关信号情报基础设施的情况。其中,至少包括:(1)成瑞森等电话公司被迫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共享数百万美国用户的电话记录:(2)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直接从Facebook、谷歌、微软和苹果等科技媒体巨头那里获取电子邮件内容,并在程序中进行数据挖掘;(3)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正在窃听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共享的光纤电缆以及全球通讯:(4)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天收集数以亿计的短信,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和金融交易信息等。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这些发现表明,大量资源正用于收集公民通讯、储存和开采。不仅美国公司销售监控设备,世界各地的公司也纷纷涉足这一一行业,并向非民主制度的政府销售监控设备。信号情报已经成为一项大生意。这些从事数据挖掘和知识表示等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学的人必须承认,日常工作中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被用于非法或不可接受的目的。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是否助长了非法政府和商业窃听。斯诺登事件印证了一个事实,网络监测已经持续了很久。长期以来,部分政府和大公司等对数据可疑使用、直接滥用并导致数据泄露:全球计算机科学部门、商学院及相关机构对“大数据”的研究稳步增长:社公科学和人文学科专家探索了研究大型文学、历史和哲学语料库的技术等。然而,除了偶尔的新闻报道,大多数人没有关注这些进展。这些通常被视为不值得广泛民主讨论的案例。斯诺登事件曝光后,泄密核心的人,在世界范围都受到了不好的影响。2012年2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1篇文章,报道Target公司有一个分析项目,可确定一位顾客何时怀孕,并将购买与妊娠有关的物品的优惠券送给其中一位少女,该少女父亲得知后非常恼怒,痛骂该公司经理。Target公司是通过鉴定购物模式来确定某一顾客怀孕,然后将优惠券送给她,然而这种挖掘数据的做法引起人们愤怒,因为它泄露了非常私密的信息。一家零售商是如何比一位女孩的亲生父亲更早得知其怀孕消息的呢?这里就需要用到“关联规则+预测推荐”技术。事实上,每位顾客初次到Target刷卡消费时,都会自动获得一个唯一顾客识别编号(ID)。以后,顾客再次光临Target消费时,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记录顾客购买的商品、时间等信息。再加上从其它管道取得的统计资料,Target便能形成一个庞大数据库,运用于分析顾客的喜好与需求。有了数据,特别是有了“大”容量的数据,后面的问题就简单了。Target的数据分析师,开发了很多预测模型,其中怀孕预测模型(pregnancy-predictionmodel)就是其中的一个。Target通过分析这位女孩的购买记录——无味湿纸巾和补镁药品,就预测到了这为女顾客可能怀孕了,而怀孕了,未来就有可能需要购置婴儿服装和孕妇服装,多么贴心的商店啊。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是大数据的傲慢,而不是聪慧。这案例并不能说明,数据比人更“聪慧”,更了解人,恰好相反,这证明计算机是“愚蠢的”:还在读高中的女儿,显然想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不想父亲知道,但“愚蠢的”计算机却自作主张,把孕妇优惠卷寄寄到了她家里,结果被爸爸逮个正着。这正是大数据的另一种傲慢,好像有了大数据,就可以“君临天下”,对顾客的理解就可做到出神入化,对顾客的隐私就可以肆无忌惮。所以说,商家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确实很贴心,但倘若在利益的趋势下,商家对顾客的个性化信息运用不当或越界,就会给顾客带来不能承受的隐私之痛,这是让人很不开心的。曾经风靡⼀时的胡师傅无烟锅,在⼴告中宣称,⾃己使用了宇宙飞船所使用的锰钛合⾦和紫砂合⾦,能将锅体温度控制在油烟挥发的临界点240℃以内,从而达到无油烟的效果。但实际上,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后,不仅油烟缭绕,还出现脱落现象。经查实,该产品为铝合金制成,并未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其发明⼈胡⾦高承认所谓的“紫砂陶瓷合⾦”不过是⾃己空想出来的名称。这个就是所谓的概念产品。所谓的“概念”产品之所以在市场上泛滥,主要在于不少企业迎合人们追求健康保健的心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的空隙,大做文章。市场上的一些“炒概念”的行为,有概念,少事实。商家的这种做法,已经远远偏离了“货真价实”这一至上准则。数字技术热时,便生产“数字彩电”,纳米技术热时,便生产“纳米洗衣机”,如今绿色环保热,当然就生产绿色产品了。如此快的追风赶潮,颇令人担心: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创新发明怎么来得这么快?这就说明在大数据如果商家在同类商品竞争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然后以自身优势、长处做宣传,无可厚非。但如果无端加上一个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的概念,显然是一种欺骗行为。这不仅与商家的诚信原则背道而驰,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有专家指出,在商家炒概念成风的今天,由于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某种产品炒概念固然无法被及时制止,但相关部门也不能无视炒概念现象的存在,而应该针对这些概念做实验,及早出台标准。这样,才不至于让一些用概念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继续存在,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赛门铁克公司2013年4月15日发布了第十九期《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ISTR)。报告揭示,2013年数据泄露事件的数量较上一年增加62%,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从2012年的1起增至8起,导致超过5.52亿个身份信息被泄露。这表明网络犯罪给消费者和企业都带来了严重威胁可以看到,随着大数据来临,企业和政府部门甚至个人都可能掌握大量数据,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企业为了实行精准营销,私自分析顾客的私人信息,甚至骚扰顾客,给顾客带来不便与烦恼;也可能给了网络犯罪者一个可趁之机,通过网络攻击窃取企业和他人信息,转而向不法组织兜售。因为大数据系统只是算法,它并不懂得法律,如果它根据数据判定这些人不适合申请贷款或工作时,就会在法理上违反无罪推定原则。渥太华大学教授科尔说道。数据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易被操控。据Target前经理表示,公司管理部门曾尝试通过收集分析顾客问卷打分表以期提升顾客满意度,然而此举却造成员工伪造客户信息以夸大自己的工作表现。最后,再引用前任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的一句话“大数据有利有弊,对格力来说,提高了企业的速度和效率,还起到了很完整的产业链监控,但大数据也存在安全的问题,数据泄露对企业和个人都将造成损害,不过不能因为有小偷,我们就不往前走。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目前,人的行为(诸如购物、乘车、甚至游戏等)已经被数字化了,隐私已经无处可藏!不论是美国斯诺登“棱镜门”监听项目的曝光,还是层出不穷的诸如Uber等公司企业泄露客户资料事件,都向我们发出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的预警。
本文标题:大数据伦理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38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