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22年度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
2022年度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2022年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xx,女,汉族,1929年2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xx市xx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xx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xx“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xx年9月29日上午,xx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给xx市xx高级中学名誉校长xx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奖章。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xx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一、信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xx“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生命的原动力xx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力何在?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自打从教那天起,xx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xx省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求学为什么?从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为解救苦难的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老师激昂的话语引导着xx的人生追求。“‘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崇高的信仰,推动着xx一步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玛”。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于1929年的xx,早年饱受艰辛。“国家被侵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爱党爱国,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因。炮火连天中,xx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xx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xx。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xx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学要xx帮帮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学之间讲义气,考试时xx把一道题的解法写在纸条上递给她时,被毛老师发现了,他一把抓走了纸条。试卷发下来,她俩都是零分。“谁知毛老师还不罢休,把我找去说了一顿。有几句至今我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来问我。用这种投机取巧不诚实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离开办公室时,他又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xx刻骨铭心,“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实’?是否想‘投机取巧’?”上了复旦大学,xx碰到了许多“大先生”。一年级国文老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我们超越阅读的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了解人情,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教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课时“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各个国家教育的发生、发展、特点、利弊,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似乎他在那些国家办过教育一般”。这些老师,言传身教,为xx树立起一个个求学、做人、教书的标杆,激发了她人生使命和教育信仰的形成。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xx说,“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国情”“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古典诗词是走进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xx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但仅凭古典诗词,尤其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读书,是难以系统性地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走进中华文化深处的那扇门在哪里?中国作家中,xx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学生开过一张必读书单。她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其中列了《唐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12种书。“这是一张很有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xx说,这12种书她“并未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样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但这还不够。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为此,xx先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书。不但读,她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背,而且要“力行”。她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究,而进入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信仰由此而坚定,而纯粹!二、奋斗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xx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阅读xx《学海探珠》手稿,拍案赞叹:“xx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着魔了”三个字,道尽了xx如痴如醉的教育人生。无论如何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过了“而立之年”,xx从历史改行教语文。“b、p、m、f不认识,汉语语法没学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基础教育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打做人的基础,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它关系到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到学生的青春。一个孩子只有一个青春啊!”xx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误人子弟。她每天晚上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她还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独立钻研,力求自己先懂,再教学生,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课堂的化境哪能轻易抵达?为了向习惯“开刀”,xx“以死求活”。她把上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先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到学校的路上,就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在脑子里放一遍……她要让自己的语言变成蜜,黏住学生;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去精心琢磨。多年的积累,在1977年的《海燕》电视直播教学中得以爆发。xx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争睹她上课的风采。时人评价:这哪是在上课,分明是xx用生命在歌唱!1978年,xx成为xx市首批特级教师。他人击掌相贺,xx却“深感惶恐”。她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越量越找到自己的不足,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她更加勤奋学习,学习的深度、高度、广度早已超越学科圈子。她更加努力实践,在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更难得的是,xx的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1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一个学生曾对她说:“于老师,你的课我很喜欢听,但是我自己没有学会。”这句话xx琢磨了很多年,上的课不能随着声波消失就销声匿迹,要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如何突破原来的框框。”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在xx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她喻之为“考问感情与责任”的难题:“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胎里带出来的,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学校把一名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xx带的班级。这名学生与父亲争执被打后离家出走。xx焦急万分,与几名学生找了他一天。找到后,怎么办?送他回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再逃走,一是旧毛病复发,依然故我。带他回自己家,他会偷,怎么办?一想到这里,xx立刻自责起来:“对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感情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学生是全心全意、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知肚明。xx把这名学生接到家里,xx上班,他上学。学校放学,他跟着xx回家做作业。xx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导。经过多次“拉锯战”,这名学生逐步安静下来,走上正道。后来,xx生了一场重病,住院治疗。这名学生已经工作,探望时看到xx打吊针,哽咽地说:“于老师,你不能死啊……”他没有什么生动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xx很感动:“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不求他们能显赫,但一定要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xx的成长总是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20世纪80年代中期,xx被任命为xx市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学校当时是什么样?教师上班稀稀拉拉,迟到是常事;有的师生涂脂抹粉,心思不在教与学,赌博、酗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校是育人的神圣殿堂,理应是一方净土,摒弃邪恶、污浊和庸俗,播撒做人的良种。”xx决定恢复坐班制,学校教职工必须准时上下班。面对时尚潮流的影响,她组织师生围绕“什么是当代师范生真正的美”等开展专题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也不一定都提倡;学校风气如果降低到社会的一般水平,那是教育的失败。学生不爱惜粮食,泔水缸里的剩饭剩菜溢得满地。xx气急了,到伙房里拿了个脸盆,用手把一个个包子、大块大块的饭捞起来,到一个个教室去讲:“任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这是素质问题、品德问题……”事后,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从来没见过于校长如此激动,我们不好,不懂事,浪费粮食的行为可耻,以后要注意节约。”“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焕发新颜的xx市第二师范学校吸引了来自xx各区县优秀的初中生报考,为xx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育的大海中畅游的xx,在现实生活中的脚步是不轻松的。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药;每天,她意气风发,要么伏案疾书,要么四处奔走,从不停歇。近年来,xx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但这远不是全部。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xx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她曾经腰椎骨折,卧床3个多月,一能坐起就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xx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拟过一个小标题,叫作“跑步前进”。总是勇担使命、坚守信仰,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总是在与时间赛跑,已成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姿态。三、思想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关
本文标题:2022年度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54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