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600字]陈情表的读书笔记5篇
600字陈情表的读书笔记5篇仔细看完一部作品,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很多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下面写几个读后感的选集吧。为了让你在阅读和写作后不再感到头痛。以下是网友整理的600字陈情表读书笔记。欢迎向他们学习!陈情表的读书笔记600字1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树才能参天耸立。书是朋友,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学经典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绝望的期望。在文学经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发、豪情壮志的项羽,听到了文豪苏轼高吟“千古风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的醇香,更闻到了李密“乌鸟私情”的至孝。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我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奉养祖母的要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李密面临着锦绣前程与侍养祖母的抉择,他依然选择了后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应招会招来杀头之罪。有人说他傻,放弃完美前途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不懂得轻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吗?我却不这样认为,他的至忠至孝重于泰山,值得歌颂。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周末,从浙江磐安县城到冷水镇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奇怪的电动车,骑车的是带着眼镜的青年,身后坐着他的老母亲。60岁的她患了严重的痴呆症,为了照顾母亲,陈斌强去上班都会带上母亲。5年的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的担当,更为我们书写了1篇人生的范文。百行孝为先。黄香,9岁那年母亲病故。他怀着悲痛之心,悉心照顾父亲。天气热时他就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天冷时就先进被窝躺着,待被褥暖和之后,再请父亲入睡,如此年复一年,流传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总是在其父面前数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继母朱氏常常想吃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在冰上祷告,突然间冰裂,冰缝里跃起鲤鱼,王祥十分高兴,拿着它侍奉继母。王祥卧冰求鲤的孝心之举感动了许多人。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的,父母对我们的爱重如山,深似海。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仅需要我们的孝顺和关爱,我们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关爱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们走好人生的最终一段旅程。陈情表的读书笔记600字2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我无法应诏的原因。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终,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人,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能够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忙,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感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陈情表的读书笔记600字3“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在忠和孝之间,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单于壮其节”、“匈奴以为神”,但在后人眼里苏武却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为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舍去哪种似乎都有悖于君子道德准则。而李密的做法却是少有的忠孝两全的典例。《陈情表》中李密在极短的篇幅里,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与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并浓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对祖母刘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晋武帝对外打出的招牌,来显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晋武帝对孝的推崇来到达自我供养祖母、辞不就职的目的。可是李密纯粹只是为了尽孝而辞不就职吗?我认为有三点应当研究:其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二,李密是蜀汉旧臣,他既然不被后人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恶人,那么必定拥有对旧主的依恋。况且李密认为汉主刘禅是能够“次齐恒”的人,对于晋灭蜀汉,李密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其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前车之鉴,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况且李密并不了解晋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李密可能认为此时不宜做官。如果以上三点原因真的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能够看出李密处事之圆滑、周到,既有深谋远虑,又能明辨当下时局。李密的孝,从陈情表来看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于李密这一人物的褒贬评判,定然是褒奖占据上风,可是在陈情表中意图明显想要打动晋武帝的抒情之词难免让后人眉头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不孝”,但在我看来,读《陈情表》时,隐隐有一种笑里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辞背后藏着的是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的合法合理的威胁。而晋武帝执意要召李密为洗马的动机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其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孝治天下的政策,实行孝道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征召。文中说道“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说明李密已经说明自我的苦衷,晋武帝想必有所耳闻,为何还要屡次下诏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陈情表》如此一文来帮忙他弘扬孝道,还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来任职?但这似乎又违背了征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说晋武帝根本不明白李密的苦衷,本段仅为猜想。在浩浩历史长河里,为忠孝而夙夜忧叹肝肠寸断的文人义士数不胜数。但能拥有李密这样忠孝两全的圆满结局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结局并不仅仅由个人来决定,更是时局的必然结果。在苏武的处境下,忠孝两全是绝不可能的。那么苏武难道就该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吗?我认为是不公的,每一位为忠孝而痛苦抉择或是舍忠尽孝、或是舍孝尽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颂、被赞扬。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两全,有时两者取其一亦为英雄。陈情表的读书笔记600字4《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景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所以,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反观此刻,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终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陈情表的读书笔记600字5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我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我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我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证明了自我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
本文标题:[600字]陈情表的读书笔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6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