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创新畜牧业培训及服务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畜牧业培训及服务方式的实践与思考创新畜牧业培训及服务方式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逐步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规模化养殖对农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都重点提出对新型农民培训的总体要求,要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畜牧业又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提供畜牧技术是畜牧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年全国各级畜牧部门都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为普及畜牧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为切实做好畜牧业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建立一项长效服务机制,切实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一、存在的问题1.多头培训,流于形式和应付了事。目前,参与畜牧技术培训的部门较多,如农业、林业、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等部门都有相关培训,还有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多部门都搞培训,就造成了培训内容重复、零散,缺乏系统和连续性,有的地区的培训,人员寥寥无几或不给点纪念品农民都不去的怪象,甚至有的地区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一个培训会挂多个会标,以应付培训工作。2.畜牧业范围广,培训面窄,多数处于空白状态。目前畜牧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几大领域,如猪、牛、鸡,其他种类培训相对较少,小品种或特种畜禽基本是空白。这样就导致主要品种多次的重复培训,很多农民厌倦,甚至培训时人员都很难召集,而其他一些品种,农民又很想学习,但又没有培训,甚至连一个咨询问题的老师都找不到,这就造成一种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还总有的脱离实际的局面。3.需求差异大,效果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养蜂为例,据问卷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100名养蜂者中,小学文化及脱盲人员76人,占76%,初中文化程度19人,占1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4人,占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人,仅占1%。受文化程度影响,本来学习能力就较差,再加上从事专业的时间长短不一,以养蜂为例,有的养蜂几十年,有的只有一两年或几个月,养蜂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而在培训时,老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讲,讲的内容复杂的,新学的人听不懂,讲得浅了,养蜂时间较长的又不爱听,所以,在选择课程上很难照顾所有人,这样就出现老师在上面讲,农民在下面聊天的现象。4.培训成本高,费用大。据调查,一个培训机构召开一次培训班,需要租赁场地、聘请授课教师、买纸笔、水、印刷教材、还要给农民提供午餐等等费用。因此,一个人现有的标准是170人/天,如果一个100人的培训班,一天的费用就需要1.7万元,而且还要培训部门有3~4个人对会议进行安排和接待。同时,农民要当天起早从乡下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路赶到培训地点,每个人的交通费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综合下来,一次培训的费用就需要两万元左右。5.重理论,轻实践。目前,绝大多数的技术培训都是由授课老师在台上宣讲,讲得比较生动的,学员听得还比较好。讲课内容实用性不强或是讲课水平较差的,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蜂农在台下讲,或是在课堂上打瞌睡,而农民往往喜欢实践操作,听课和分析的能力又相对较差,因此即浪费了人力、物力,培训的效果也较差。6.授课老师水平差异也较大。从授课的老师来看,有的地区请了一些搞专业研究的知名专家,但总体的授课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和农民的需要脱节,有的专家是搞基础研究的,知识面比较单一,和农民的需要有偏差,有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用的东西不多。而且,老师授课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专家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入浅出,农民喜欢听。有的纯理论讲解,枯燥乏味,如果带有方言,学员听不懂,就更不爱听。同时,在当前畜牧技术培训中,新技术较少,农民没有新鲜感。7.时间短,难以起到实际作用。很多地区组织畜牧技术培训都尽可能的缩短时间。一般培训的地点都设在县城或乡镇,利用大半天的时间,农民早上从各乡村来,到达培训地点就得九点钟左右,培训到中午结束,真正可利用的培训时间也只有两三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农民接受和掌握更多的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摆在培训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时间有限,而每一项技术涉及的内容又较多。只能就某一方面的技术去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农民真正需要的可能讲不到,而不需要的却讲了很多,白白的浪费了时间。8.缺少系统实用的技术资料。很多培训都没有培训资料,大多数发个笔记本了事,即使有的培训临时编了一些小册子,即不系统也不规范,基本全靠农民在课堂上听讲,受接受能力影响,很难把当时听的东西记下来,过后也就全忘掉了。农民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课下的学习和实践,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农民也很难去消化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且有的老师连课件都不留,所有培训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9.技术服务体系不善。对于农民的帮扶仅仅停留在培训上,是无法真正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的,目前,除了培训外,很少有其它的服务措施。一是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数农民受文化水平限制,学习也主要以实践为主,只有手把手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目前很少有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培训基地。二是没有技术指导。虽然各地都有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但受多重因素限制,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民除了参加培训外,在生产上遇到其它的问题,也无处去咨询,也少有技术帮扶的部门和措施,要靠农民自己去解决。二、新型农民培训及服务方式的有益尝试在新型农民服务上,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12316公益服务热线。辽宁于2005年开通了12316金农热线,目前,共聘请专家345人,其中省级专家92人,地方专家253人,主要来源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企业。自开通至今,累计服务农民1997万余例,新媒体服务农民315万余次,帮助农民挽回损失及带动农民致富增收60亿元。农民可足不出村就可享受信息查询与发布、专家咨询与会诊、农民学习与培训等众多公益服务内容。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抢先抓早、创新机制,进一步拓展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战役情、保春耕、12316金农大讲堂开讲啦!”系列线上直播活动。12316平台先后邀请省内22位知名农业专家,通过“快手”与“一直播”平台开展系列直播培训活动。内容涵盖了土地政策、农业保险、养殖管理、大田栽培、果树管理、食用菌、中草药、花卉等内容,受众辐射农民群体近10万余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服务“三农”的又一新模式。2.杂志专栏解答蜂农疑难。2018年,笔者在杂志社开辟了“蜜蜂问答”专栏,专门解答蜂农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目前已经坚持三年多的时间,受到广大蜂农的普遍欢迎。为了发展中华蜜蜂产业,还曾开设“中蜂大讲堂”专栏,讲解中华蜜蜂的饲养技术,使众多的养蜂人都受益。这种方式可以随时回答蜂农提出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其他蜂农心中的疑问,一举多得。3.利用新媒体平台为蜂农做专题直播。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在无法开展线下培训的情况下,笔者尝试开展线上直播培训,除主题讲解外,还与蜂农面对面的交流,回答蜂农提出的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20年的冬季,和蜂农视频联线讲解蜂群的越冬问题,解决了困绕蜂农多年的蜜蜂越冬问题,为此,蜂农自发的组织写表扬信和送锦旗。确实为蜂农解决了问题,也受到了蜂农的欢迎。4.利用微信视频联线为蜂农解决问题。目前,许多农民都会使用微信,为更好服务蜂农,方便广大蜂农互相沟通,交流养蜂信息,笔者还建立了微信群,建立起了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同时为蜂农买卖蜂群和购销蜂机具和蜂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笔者也经常利用微信为蜂农视频联线,为蜂农诊断蜂病,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使那些初学者的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开展视频连线为蜂农诊断蜂病,为众多的蜂农挽回了经济损失。5.现场技术指导。如果遇到重大的蜜蜂疾病,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还组织相关的专家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找出问题所在,帮助蜂农解决问题,如2020年秋阜新市发生多年未遇的蜜蜂疾病,蜂群损失近一半,有的蜂农基本上全军覆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调研,终于找到问题的所在,为下一年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农民培训和服务建议1.以行业为主导,归口培训服务。发挥行业优势,统筹整合农民科技培训资源,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各种涉农培训,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到行业主管部门,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统一,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同时,进一步吸收一些优秀的农业公司、研究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团体加入服务网络,建立一个综合的服务机构,通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和有效的服务,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强大合力。2.打造一支接地气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农民培训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名师才能出高徒”,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即应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切合当地实际的专业理论,又具有从事本行业的实战经验或管理经历,能为农民解决本行业的具体问题,所以,培训的老师要选拔那些受老百姓欢迎,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师。针对目前农民培训中聘请的一部分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行业指导中无法深度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难题的现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国各级行业管理机构,选拔优秀的行业技术人才,给予优厚的工作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其努力工作,钻石业务,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平价机制,对于不受农民欢迎的老师要及时更换。3.根据农民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分层次进行培训。针对农民的文化程度差异性较大、从事专业的时间有长短、技术水平不一的现状,把参加培训的农民按年龄、学历、从事专业的时间长短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内容。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农民掌握相关技术,避免出现一同学习,大家需求不一的问题。4.以农民的意愿和实际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培训。培训时,授课老师除必要的知识讲解外,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应事先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当前时期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的授课,也就是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认真准备,尽可能的用图片或影像说话,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使其记忆更加深刻。5.充分利用新型大众互联网平台,方便农民学习。加强远程教育培训建设,充分利用快手、抖音等大众媒体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大众媒体平台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率高等特点,便于农民接受,农民也喜欢在这种平台在家学习,避免了舟车劳顿,也节省了车船费。同时,组织部门也节省了场地费、餐饮费、宿费等相关费用,可以利用这些钱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和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6.提供实用规范的技术资料。针对农民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有必要把要培训的内容结合技术实际,深入浅出的编印成册,或制成影像资料,发放给农民,使他们在培训完之后,能够自己看书去消化理解,真正掌握。7.建立实训基地。每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技术种类,分别设置实训基地,基地可以从现有的农业公司、合作社等相关机构中选择,给予适当的补助或者是按照接待人数给予适当的补贴,将需要参加实训的人员集中到实训基地,定期进行现场教学或者是让学员长期实践学习,对于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员不明白及疑难问题,老师也可以在现场,手把手的进行示范和讲解,这样农民学习起来会更容易,也更有兴趣,避免了课堂上那种枯燥的讲解。8.建立持续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多角度开展技术服务。实践证明,农民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培训和服务机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大众媒体开展义务咨询,随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1)互联网学习系统化。培训机构应在互联网学习常态化,鼓励培训老师除必要课程的系统讲解外,可以开设个人账号加强同农民学员的沟通,解答农民学员提出的问题。(2)技术咨询随时化。设立如12316一样的专家服务热线、微信群,农民在生产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与专家进行沟通,随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让农民无后顾之忧。(3)现场教学长期化。打造良好的实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实训教学,
本文标题:创新畜牧业培训及服务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85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