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推荐]1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1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我有时也这样)——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二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我现在每教1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体会2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体会五眼桥中学八(4)张凯程小时候,我们说过最多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因为我们认为,科学家象征着无穷的智慧。在我的年龄有一些增长后,我又希望自己是一名老师,因为老师值得让人学习,让人尊敬……“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人生如蜡,理想如芯,没有了理想,人生还有何意义?有梦想萦绕的日子是宝贵的,有理想相伴的感觉是充实的。理想,驱散了人生路上的每一处黑暗!历史上,无数能人志士、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是因为拥有理想,才使得人生更加有意义,作出更多非凡成就。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你生存的希望。司马迁年轻时遵从父亲遗愿,立志写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在他着手撰写这部史书期间,受李陵案牵连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司马迁一度打算自杀,却因撰写史书心愿未了而顽强地活下来,历时18载,终于完成《史记》这部着作,史料丰富翔实,备受后人推崇,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理想是大海中的灯塔,给予你前进的方向。王羲之酷爱书法,自小立志成为大书法家,每天勤学苦练,老师却将他的字称作“死字”。为此王羲之曾一蹶不振,后来受父母劝导,迷惘间入山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直到他写完第十八缸水后,师傅才允许他出师。自此其书法已成气候,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传赞为“书圣”。理想是风雨中的港湾,给予你无穷的斗志。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们,都知道丑小鸭的故事,变成天鹅是需要多么强的坚持和努力,没有任何东西轻而易举就能够难到我们的!我会为实现理想而实战到底,再多的曲折和痛苦也阻止不了我前进。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相信我的努力会换来命运的奖赏。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般没有生机;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般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般没有方向。让我们用理想的明灯驱散生活的迷雾,照亮人生的路途,让我们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一路披荆斩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造课堂亮点心得体会3打造课堂亮点心得体会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而初三才首次接触化学,知识点多,零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学习是枯燥的,如果能让学生领会到一些知识的亮点,一定会让他们对这堂课印象深刻,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解题效率。下面就结合本人在讲求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教学中有生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使化学教学和学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电视里面常常会播放一些购物类的广告,尤其是以厨具为主,动辄什么几件套之类的,大体就是以一口锅为主体,配以其他的附属,如锅铲、锅盖之类的。我们可以将以上生活理念引入到对实验器材的讲解。在化学课堂中坩埚的使用相比其他实验器材要稍显复杂,每次使用,都要涉及到坩埚、坩埚钳、泥三角、三脚架、酒精灯五件器材。在讲解实验器材坩埚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就可以引入“坩埚五件套”理念,意思是有五件,然后,再联想到生活中的厨具套装的具体结构,相信这样的讲解绝对会让学生很快就记住,而且不容易遗忘。二、将抽象转为形象化学知识中会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快速理解。如果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更为生动形象的实物,必将快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里,学生对分子间存在间隔里面的100毫升酒精加100毫升水体积小于两百毫升的实验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把100毫升酒精想象成一杯满满的花生米,100毫升水想象成一杯满满的绿豆,把这花生和绿豆充分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两杯,这样学生就能形象的理解分子间存在间隔的问题了。三、加强知识关联四、追求实验创新学生们对课本上的实验固然有点兴趣,但大多数的实验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学生们天性会对已知结果的东西产生排斥。如果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的话,便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测定石墨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中,学生们对小灯泡发亮与否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很难唤起学生实验的乐趣。但如果改用音乐卡代替测导电性的装置,把以上实验改成学生实验,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优美的音乐奏响时,学生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课后自然会运用自己做的装置,再以它去测课本上没有的其它物质或溶液的导电性,唤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激情。在大力提倡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方法去教学,既耗时费力,学生又收获甚小。打造高效课堂,从挖
本文标题: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94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