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创造人生新华章
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创造人生新华章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创造人生新华章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今天的主题是励志故事启迪人生,我想和大家通过1篇文章,认识一位先生。他没有一张文凭,但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大师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大师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位导师,乃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研究院聘请的第二位导师,乃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研究院聘请的第三位导师,乃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教授吴宓推荐:“陈寅恪可担此任。”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曹云祥遂聘陈寅恪为第四位导师。陈寅恪确实是一位怪人,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也读过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在这些著名学府,他皆以天才闻名,但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在他眼里,文凭并不重要,一旦知道某所大学有可以学习者,则前往学习,学成又前往另一大学。游学16载,虽未获得任何文凭,却掌握了梵文、巴利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深不可测。陈寅恪的学问有多大?有一段学术轶事可以为证。近代日本史学开拓者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困难,写信请教某国的一位知名学者,该学者回信说自己不懂,应请教柏林大学某教授;再次和柏林的教授请教后,对方回信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还是请教陈寅恪吧。陈氏学问之大可见一斑。不仅如此,陈寅恪及一家人都具有高尚的气节。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此时,陈寅恪父亲陈三立已85岁。这位在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眼见无力回天,立马开始绝食,自杀殉国。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办理丧事,日本宪兵就登门造访,承诺若陈留下任教,保证年金丰厚。但陈寅恪冷哼一声,拂袖而去。在为父亲守孝的49天里,他常常双眼圆睁,一言不发。高度近视加悲恸过度,致使右眼视网膜剥离。医生说:“必须尽快手术,否则将失明。”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休养。一修养,恐难逃出日本人之手。于是陈寅恪放弃了治疗,守孝期刚满,他就偷潜出北平,直奔昆明西南联大。陈寅恪在前往西南联大途中,所携带的书籍和稿件不幸被盗。虽然书稿尽失,但第一堂课上,他这样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日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之学问,就是这么霸气。1939年,陈寅恪右眼已失明。为了教好学生,他常常秉烛达旦,备课与写作。灯光昏暗加上用眼过度,致使左眼也患上眼疾,只能微弱视物。同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陈寅恪,特聘他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是300年来第一次由中国人担当此任。但随着战事恶化,他终究未能前往英国,治病一事也搁置下来,直至1944年彻底失明。即便如此,他仍然潜心教学,让学生来家中上课,自己事先口述讲稿,让助手抄在黑板上。同时,他还用同样的方式,撰写了《柳如是别传》等实史学著作。陈寅恪的一生颇为坎坷,早年辛苦求学,中年遭遇国难,身患残疾,晚年更是不得善终。不过,他的学术造诣和民族气节却成为激励后世学生的不朽鸣钟。那么,我们从陈寅恪的身上,能够学得什么呢?我想以陈寅恪的一段话作为今天发言的结束语。1928年,为纪念自己的老同事王国维逝世一周年,陈寅恪写下如下文字,对王国维的一生盖棺论定:“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而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善哉斯言。一个人只有做到精神独立,在人格上不依附任何人;思想自由,不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想法的跑马场,才能成为获得真正自由的人。虽然前路漫漫,但相信大家在未来的时空中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最后祝大家学业进步,万事顺遂,无愧于xx四载求学时光!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创造人生新华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12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