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第一篇】一设计思想: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四教学准备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电子交互白板。五教学过程设计:略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师生互动]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第五阶段设计意图: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七、课堂小结:零点概念零点存在性的判断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八、巩固练习(略)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2、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二、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3、教学重难点重点:列举法、描述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6、教学思路:7、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步步探索,形成概念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⑤所有的正方形;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如: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3)C={1,1,3}表示是否准确?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集合的表示方法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集合的列举法表示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1)A={0,1,2,3,4,5,6,7,8,9}2)A={0,1}3)A={2,3,5,7,11,13,17,19}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集合的描述法表示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学生讨论,师生总结: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1)描述法:A={x?R|x2?2?0}列举法:2)描述法:A={x?Z|10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课堂小结,学习反思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2)集合的特点?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课后作业:习题组第4题课后思考作业: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9、板书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5、常用数集与记法6、列举法7、描述法8、课堂小结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第三篇】一.指导思想:(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文标题: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22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