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对比的镜头语言在电影“柳青”中的中道艺术效果
对比的镜头语言在电影“柳青”中的中道艺术效果对比的镜头语言在电影《柳青》中的中道艺术效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家最善于以阴阳对照的眼光来观世界,所观察到的世界参差不齐,千姿百态,但都具有阴阳对比的效果——对比就像是事物的二元状态,有阴有阳,有动有静,有喜有悲,有大有小,有美有丑,有短有长,有明有暗,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有虚有实,有生有死……在这繁华的自然现象之中,阴阳二元的对比效果最为寻常,可以说,阴阳二元的对比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状态,也是人心最常见的作用,譬如《易经》的乾坤二卦,譬如天空的日月二星,譬如地上的男女两类,譬如事上的优劣二种状态……人们参照自然,运用这种阴阳二元的对比之道,便有了卓越的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最后这些创作和作品又汇入了天地之中阴阳乾坤的运转之中。由田波导演,成泰燊主演的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作家柳青放弃北京优渥的工作待遇,深入陕西农村的基层,扎根于农村十四年,忘我地投入到农村建设和文学创作当中,用一生的生命经历书写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也用一生的行为取舍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炽热地热爱土地热爱农民热爱写作热爱良知的生命传奇。传记本是一个没有太多艺术创作可能性的题材,首先要求忠于人物史,但田波却在柳青的个人史中,娴熟地运用对比的镜头语言,将电影《柳青》塑造得栩栩如生,力透荧屏,令人不断地泪目。在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大小对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贫富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样的诗句当中,我们瞬间就能领略到动静、大小、尊卑贫富的对比效果,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不同的是:这种对比的效果常常在短短的几个字中,甚至在同一帧镜头当中就能体现出来,实现阴阳对立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透过主创班子的集体创作,我们从一个镜头就可以看到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以电影《柳青》为例,略举几组对比的镜头语言来探讨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古今对比柳青下放的长安县是个古县——这一点,观众可能一眼即知,长安,过去我们常常用来称呼西安,因为大唐的都城长安就在西安。但是长安县是个比长安更古老的县名,位于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是关中平原的腹地,隶属西安市,始建于汉代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古老的周文明就在这片土地上兴盛并消逝,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文王、姜太公、武王、周公、制礼作乐、成康盛世……都在这片土地上。陈忠实所写的《白鹿原》也就在这片土地上,电影《柳青》甚至用了电影《白鹿原》的场景——生产队。所以,当电影中成泰燊老师骑着自行车穿过周原上,从春天,到秋天,电影镜头将周原上的石雕一拍出来,将周原上的玉米拍摄出来,电影的语言就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现当代的柳青的故事,而是在几千年的周原上延续下来的故事——这一点,也和电影最后柳青的诗中得到了呼应。柳青所生活的皇甫乡是古乡,皇甫这个姓氏源于姬姓——周朝的王室之姓,出自西周太师皇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皇甫乡最早应该是皇甫家的封地。魏晋时期,皇甫的后代当中有一位先哲——皇甫谧,这位皇甫先生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针》和《高士传》的作者。柳青生活在皇甫乡,这真是一种特别的对比:在古今的时间的对比上,又有着高士之间的无时间的对比。生死对比如果生代表生机与活路,死代表枯萎凋谢,电影《柳青》当中的生死对比至少有三对重叠,交相成为网状结构,构成了《柳青》的基本框架。一对是柳青和老百姓的关系对比:一种是柳青作为洋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死的状态,一种是柳青剃成光头穿着棉褂布鞋和老百姓的生活打成一片的活的状态。电影用了不少的镜头在说明这件事情。另一对是柳青和妻子的关系对比:一种是柳青作为洋作家吸引妻子,却并没有彻底影响妻子的关系——貌合神离的关系,反应在故事情节上的冲突就是彼此深夜的吵架,以及妻子带着儿女离开皇甫乡中宫寺的情节;另一种是柳青作为良知作家深度吸引妻子,并且夫妻同志同心同德的关系,反应在故事情节上的对比就是妻子对他的捐款没有任何抗议,反而充满了随顺,一家子清贫地生活在中宫寺的情节。第三对生死的对比是1969年妻子的死亡与柳青的忍辱之生,尤其是妻子的死亡,电影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但是妻子给睡梦中的孩子们盖被子的情景与妻子对于时政的郁闷不理解,以及柳青在风雨中独自行走的背影依然触目惊心。名利对比柳青在中宫寺里住着,经常和贫苦大众打成一片,但是柳青的妻子的同学们都在做编辑当主任。其他作家都向领导踊跃保证创作多少作品,柳青坦言自己写不出来。那个时候鸡蛋八分钱一个,柳青的第一批稿费一万六千块钱,可是当稿酬到他手上,他把这笔巨款捐了。1960年,他在档案里写:“国家正在困难时期,我要求把我的工资停掉。”我们今天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人,自己也吃不上饭,还把稿费都捐给了生产队。虚实对比托尔斯泰和鲁迅是柳青的书桌和书柜上摆着的文化符号,这一外一中的两大文豪出现的前后也构成了柳青精神转变的对比,这一对文化符号是隐藏的对比,电影并没有交代柳青在精神上怎样吸取托尔斯泰的养分,也没有交代柳青在思考与创作上怎样继承鲁迅的优点。文化的自觉,良知的自觉似乎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因为有人能够实践出来,以自己的生命实现出来,就起到了人能弘道的效果。托尔斯泰与鲁迅对于柳青,就像柳青对于陈忠实,柳青对于路遥,电影也以镜头,以创作感想补全了这一对比,这样的以身示范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是虚实相生的对比。文王周公对于中国文明的作用,最后只变成作家柳青苦读历史,面向秦岭北麓广阔的关中大地说: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传记影片的深刻的感染力,透过镜头语言,让人心灵震撼。观影过程中,现场许多观众潸然落泪。大家都被柳青的精神和风骨所震撼,现场的掌声久久不息。最令人惊叹的是:一部朴素的纪实电影作品,没有特效,也没有特别的夸张,就连所经过的夸张的年代都只是行云流水地一两件叙事就带了过去,电影依然还是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很多人在观影的时候泪流不止,感慨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一个作家的斯文——这就是对比的镜头语言形成的中道艺术效果。在二元对立的镜头语言中,观众看到的反而是知识分子的人格定力,这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定力像剑气一样纵横,像颜真卿的中峰一样,一眼就击中人心。影片中柳青所演绎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这股绵长的中道的力量——人格的定力构成了柳青这个人物的整体风骨,短暂而又缓慢的一生,柳青用自己的行为完成了人格定力的塑造。今天去审视文化断裂的年代,柳青一个人怎样靠着一种强大的良知,将知识分子的斯文自觉继承,活成一座丰碑,活成一个雕塑,活成一个影响后人的现代夫子——这就是柳青——古老周塬上的现代夫子!
本文标题:对比的镜头语言在电影“柳青”中的中道艺术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07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