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化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建议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教材分析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参考资料,少熬夜!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化学教学教案2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课前预习1、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2、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探究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3、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1、概念:2、特点: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BaSO4CaCO3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1、内因(决定因素):讨论:对于平衡AgCl(S)Ag+(aq)+Cl-(aq)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2、外因:板块二、溶度积常数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表达式。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1、定义2、表达式:3、意义:4、特点:当堂巩固: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①水中②10mL/LNaCl溶液③5mL/L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溶液中c(Mg2+)=/L,c(CO32-)=/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例1.将5ml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例2:取BaCl2与等体积的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例3.室温下,将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例4.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25℃氯化银Ksp=,碘化银Ksp=)?参考资料,少熬夜!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初三化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参考资料,少熬夜!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教学设计示例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课时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1)元素: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讨论思考]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元素参考资料,少熬夜!化学教学教案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环节二:新课讲授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
本文标题: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93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