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XXXX0714湿地调研培训人类学的问询与记录by周如南
田野方法培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如南人类学的问询与记录引言为什么要做田野•1、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相对论关怀。•2、人类学对一手材料的追求和理论抽象。•(归纳逻辑)•3、定性研究的需要。•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解释范式•社会学:假说—实证•人类学:材料—结论•“是什么”、“为什么”与“该怎么样”民族志研究过程之一:研究设计•1、传统定量研究方法的线性研究模式•定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形成假设——研究设计——工具设计与抽样——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讨论与结论——修正假说•《社会学研•2、建构主义定性研究模式•经验/不规则发明/设计发现/收集资料分析解释说明/理论《民族研究》如何界定研究问题?•1、问题的来源•个人兴趣与经历•实际利益与实践需求•学术发展前景、状况与背景•2、界定问题•问题的完整性、清晰性与可表达性•问题的大小与范围第一节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和发展•一、欠规范的古典时期•特点:•1、宏大理论•2、证明进化论•3、没有专业的田野调查•代表作品:摩尔根《古代社会》•艾米利·杜尔干20世纪初欧洲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分野澳洲土著人研究(1912)自杀论(1897)Durkheim1897-1951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和发展•弗朗斯.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印第安人研究•FranzBoas二、科学主义民族志规范期LucjanMalinowski二、科学主义民族志规范期•流程:理论训练-田野调查-民族志写作-获得承认•特点:•1、叙述结构:全观性(totality)•2、科学性:不说“我看见某人做某事”,而说”某人做了某事“•3、被研究者的共性:将社会-文化作为整体看待•4、田野作业经验的构成:经验基础之上的研究•5、日常生活情景:寻找小突破口,从细节到理论•6、当地人观点的描述:当地人的观念即功能的观念,人类学者应对其解释进行解释•7、术语的润饰:寻找术语与描述之间的平衡点三、七十年代以后的民族志•后现代与民族志革命•[美]萨义德《东方学》•[澳]德雷克.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美]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对一个地方文化的的长期的第一手的个人研究(原始材料)。•对一种文化的整体性的描述(整体观)•在他者文化中的研究策略(进得去出的来)。•主位(emic)与客位(etic)•整体与专题•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第二节田野过程中的伦理问题•1、知情同意•2、隐私保护•3、人类基本伦理•(AAA)第三节田野准备•1、了解地理与历史材料(查阅地方志等)•自然环境(山脉、河床、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雨量、震期或冰期)•交通状况•物品供应•人类活动•历代建制•文物古迹•历史重大事件•当地民俗•流行病与治安:安全第一三、田野准备•2、掌握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相关调查报告和论文,了解:•做过哪些田野调查•取得什么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未解决•古文献、游记的记载也可参考三、田野准备•3、组成调查队伍•原则:•根据调查课题的性质由各方面专业者参加•由一个有经验的调查者带队•每队中最好有女性成员以便了解婚姻或妇女相关问题三、田野准备•4、装备和物品购置•根据当地地理、气候和调查时间长短而定•个人衣物、文具、书籍•生活用品、常用药品•个人证件•地图•摄影器材、录音设备•特殊仪器•调查大纲或表格问卷三、田野准备•5、预调查•调查者应设法安排一次预调查,测试所指定的调查方案和计划是否符合情况,并进行调整第四节田野调查•1、进入田野•安排食宿(民居、闲房、旅店)•看门人(GateKeeper):社区领导人•熟悉社区:焦点小组来生产社区图;搜集地方文本;行走四、田野调查•2、田野调查方法•(1)观察•直接观察•在现场的观察和记录(多人原则,重复原则)•参与观察*•较长时间(一年周期);当地语言学习•要求:进得去出的来(主位客位),全面而系统(整体专题)四、田野调查•直接系统观察•由一些明确的规则结构而成•步骤:•确立研究边界(社会边界。地理边界,时间边界)•选择研究单元(行为者、活动和场所,一带二原则)•规划观察日程:时间及时间抽样标准•记录观察结果:描述;编码四、田野调查•(2)访谈•最难的一种技术,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关系到个人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非正式访谈(初期)•闲聊以建立关系和发现信息•正式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四、田野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者提前决定了问题的精确表述和提问顺序,报道人都按此回答。•优点:报道人回答乡土的问题增加了答案间的可比性•减少报道人的主观影响和偏见•缺点:缺乏灵活性,通常在田野调查的中后期及某些专题调查中使用四、田野调查•非结构性访谈•不设定访谈具体内容,以主题为切入点,与报道人进行交流。内容宽泛,形式为谈话式和情景式•缺点:只有经验丰富及非常熟悉调查任务的访谈者才能胜任•后期对资料的组织和分析有一定难度四、田野调查•半结构性访谈•一种介于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之间的访谈方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题目和内容预先以提纲的形式予以说明,但不限制问题的发散。问的问题和顺序由访谈者决定。•优点:提纲增加了资料的全面性,使资料收集更加系统,且访谈有灵活性。四、田野调查•根据访谈对象:•个人访谈•关键报道人(Keyreporter)访谈•小组访谈•焦点小组讨论(FocusGroup)四、田野调查•访谈技巧•打开谈话•印象管理•有组织地提问•不断地思考•提纲以外——捕捉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访谈节奏四、田野调查•访谈原则•尊重所研究群体的文化•注意访谈中使用的话语和气氛•问题清楚明确•中立立场,避免误导•注意聆听•记录、补录和转录•多重论证四、田野调查•3、调查工具使用•纸和笔•优点:方便携带,不敏感,限制少•缺点:浪费时间;影响互动;记录缺失•笔记本电脑•优点:节省时间,促进互动;上网补充•缺点:电源,空间,情境与接纳,分散注意力四、田野调查•录音笔•记录特殊材料(民歌、口述史等)时必备•缺点:•许可伦理•在场顾忌•后期转录四、田野调查•相机•可以为某一时间、空间、人群、事件、环境提供影像记录以作永久证据。优点:精确、生动、拉近关系缺点:许可伦理反“摆拍”图像背后的知识结构四、田野调查•摄像机•在捕捉复杂而细腻的行为流时常用。比如民间工艺流程、宗教仪式行为•缺点:•成本•反”摆拍“•片面性四、田野调查•如何记录•参与观察的记录•访谈的记录•田野日记四、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记录应该包括的基本信息•访谈时间•参与观察地点•活动背景•访谈人•观察笔记:周边环境、活动过程、对访谈对象的观察、重要的对话•附记•附加图表四、田野调查•访谈记录应该包括的基本信息:参考案例•访谈地点•受访人•访谈人•调查个案编号•观察笔记:周边环境、访谈过程、对访谈对象的观察•附记•(附加)图表五、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先定性后定量•先定量后定性•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问卷法:•通过由调查对象填写表格或回答问题的方法,在调查对象数目较大,区域较广的地方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法步骤:•设计问卷(依据量表、基线设计并预调查,修正)•抽样•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问卷调查–研究样本–很少个人接触,问卷是以电话或者打印好的表格进行–关注少数变量–在现代国家–大量依赖统计分析•民族志–研究社区整体–第一手田野工作,基于个人接触和地方支持–整体观: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兴趣–在非工业的小规模社会–很少用统计,因为差异小六、参与式社会评估•1、参与式社会评估是基于参与式发展理念的调查方法。核心思想在于”赋权“,强调多方参与。•2、参与式评估的目标是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与区域性社会发展结合,并降低负面影响。主要注意:•自然环境•建设项目中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社区群体•是参与式发展项目的受益者及实施者。主要考虑:群体参与度;受益程度•地方文化•文化多样性和特色化•发展机会•一个项目可以为社区提供怎样的发展机会•评估围绕:•确定受益者需求并评估其发展潜力•在确定与性别有关问题时,强调避免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确定发展项目对社区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可实时性•项目可行性计划•确定利益主体参与项目全过程•从受益者角度设计项目(性别、民族等)•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确保受益者的主动参与七、PRA•工具包:•绘地图与制模型,时间趋势与变化分析,季节历,每日活动安排,机构关系图,联系图,贫富排序,差异性分析,矩阵打分与排序,小组活动,交流分享,参与式计划、预算、实施与检测、录像制作、数据记录、快速撰写报告等……•PRA来自田野经验,是一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工具包。也是一种短时间内的田野调查。•缺点:•调查深度•调查伙伴关系—影响信度•怎么办?•辅助以参与观察等。写文化:民族志文化的写作变迁•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古典文化志–现实主义的文化志–“tograspthenative’spointofview,hisrelationtolife,torealizehisvisionofhisworld”-Malinowski–吉尔茨:阐释人类学:•文化作为意义的文本,当地人阅读,人类学家解读•质疑:野蛮人民族志和传统方法•实验民族志:–所有民族已经发现,而现在需要在变动的历史中再发现。–文化志文本被看作文学创造:在土著和读者之间沟通–对话民族志–反思民族志:把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反思(性)、反观(性)、反身性(reflection,reflexivity),由哲学概念进入经验研究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是指一种由关于对象的知识生产反回到关于自我的知识生产的取向。我们原来习惯的思维是从自我到他者,从主体到对象,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熟到生的思绪,而反思性取向要反转过来,从他者到自我,从对象到主体,是一种转而由彼及此、由远及近、由生及熟的复杂程序。概括而言,人类学的反思性是从这样一种转变开始的,也就是使作为认识出发点的自我反而成为认识兴趣所指向的对象。•四种可怕•缺少常识是可怕的•不假思考是可怕的•没有思路是可怕的•自信过头是可怕的•谢谢!•zhourunan@gmail.com
本文标题:XXXX0714湿地调研培训人类学的问询与记录by周如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1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