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XXXX年传染病防控培训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2014年2月培训内容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历年传染病发病趋势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措施二、重点传染病防控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历年传染病发病趋势1950年以来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发病率(1/10万)223.98280.65316.18286.50252.96335.02336.92380.67435.06356.962003年以来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09年以来较2008年以前发病率升高,主要原因有2点:一是我县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逐年加强,漏报减少;二是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总报告发病数37893845398446703909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1129110751411385752009年以来我县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情况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092010201120122013总报告发病数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2009年以来,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且发病较多,是造成2009年以来较2008年以前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2013年我县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情况按发病日期统计:2014年我县报告手足口病597例,报告发病率54.52/十万。呈现以下特征:(1)发病高峰报告发病数较往年大幅降低;(2)发病高峰期较2010~2012年平均水平(第14周,4月1日-7日)延迟1个月左右;(3)自第24周开始下降,自40周(9月30日-10月6日)开始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明显多于往年同期。020406080100120140160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9周10周11周12周13周14周15周16周17周18周19周20周21周22周23周24周25周26周27周28周29周30周31周32周33周34周35周36周37周38周39周40周41周42周43周44周45周46周47周48周49周50周51周52周发病数2013发病数2012发病数2010-2012平均2011发病数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2014年1月1日至2月13日,报告发病237例,发病数较2013年同期(7例)、2012年同期(23例)、2011年同期(6例)、2010年同期(19例)均大幅度增高。要高度关注手足口病疫情,做好居家治疗患儿隔离治疗、随访和健康教育,以及托幼机构防控工作督导指导。监测数据报告方式2003年SARS疫情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在全国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形成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1950-1985县为基础的月报,邮寄报表2004-覆盖37种传染病、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实时报告1985-2003县为基础的月报,电子文档监测网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中国CDC省市CDCs地市CDCs县区CDCs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部省、市卫生厅/局地市卫生局县区卫生局医学研究院、中医研究院省级医疗机构地市级医疗机构县区医疗机构技术协作网络直报数据报告方式疾病诊断手工填卡网络直报防保复核医疗机构……中国CDC数据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法律法规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1989年2月21种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现行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规范性文件卫生部文件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国家CDC文件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医疗机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39种)(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解除按甲类管理)、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11.1).(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新增:手足口(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报告病种备注: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管理。备注: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报告病种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使用统一格式的《传染病报告卡》各门诊科室、住院部科室都应发放空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完整,不缺项;内容准确,不错报;字迹清楚,易于辨认。传染病信息报告病例分类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13.11.1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甲类管理)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病例分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五种)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肝、丙肝、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病例分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五种)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肝、丙肝、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诊断分类疑似;流行病学:流行季节、流行地区;临床表现:多为全身或非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疑似特异性症状体征;非特异性实验室监测;常规(血、尿)肝功、肾功、体液(淋巴、脑脊液)等;部分检测敏感度较高、快捷的抗体检测;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特异性诊断病原学检测:培养分离、镜检;血清学;IgM或IgG抗体滴度,动态变化;基因:DNA检测、PCR、蛋白;阳性检测结果:相当于初筛目前由采供血机构报告病原携带者:有传播能力的疾病艾滋病、脊灰、霍乱。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报告时限对其他乙、丙类(包括: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2013.11.1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类管理报告时限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卡片订正A.点击“修改/订正”后并未修改卡片任何内容不应点“保存”而应“返回”;B.订正卡:只有初始报告经审核后的卡片发生病例诊断变更或发生死亡时才更改卡片状态为“订正卡”并记录订正用户信息。新增卡片(未审核原始卡)审核原始审核卡片诊断变更发生死亡订正卡卡片订正诊断变更包括病种变更和病例分类变更。病种变更包括所有法定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其他疾病之间的变更(包含所有二级病种之间的变更)——二级病种(HIV-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肝,肝炎未分型)病例分类变更包括(同一病种)任意病例分类间的变更——疑似--确诊病例(临床或实验室)。卡片订正C.诊断变更时需填写新的诊断时间:系统将记录订正报告时间。诊断变更包括所有病种的变更和同一病种病例分类的变更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可不更新诊断时间);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诊断日期的填写必须填写诊断时点,精确到小时。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麻疹”订正为“风疹”;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补报时诊断时间填写查到漏报病例的时间。资料保存资料保存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2.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如村卫生室),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一)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二)更换网络直报人员,需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三)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县卫生局批准。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措施完善传染病报告流程登记必须规范。使用符合要求、统一格式的登记本。相关科室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CT)检查结果登记本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所有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住址和电话应详细登记。加强制度建设,重在落实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日常工作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各单位要重新修订以下制度,形成文件并发放至各科室。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本院的传染病相关登记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并进行奖惩。在每月的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标题:XXXX年传染病防控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1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