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写作好帮手1/21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导读】这篇文档“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写作好帮手2/2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2、文章议论思路。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4、关于序。写作好帮手3/215、背景介绍。二、学习新课。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写作好帮手4/21(“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四、课堂延伸: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写作好帮手5/21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的: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写作好帮手6/21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写作好帮手7/21三、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背诵全诗。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好帮手8/21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写作好帮手9/21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二、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写作好帮手10/21三、讲析小序1、请学生朗读小序。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明年:第二年。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憔悴:脸色黄瘦。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写作好帮手11/21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1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四、赏析诗歌第1段。写作好帮手12/21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写作好帮手13/21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第2课时一、赏析诗歌第2段。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
本文标题: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27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