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7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课本6162页。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具准备:好范文解忧愁2/17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2、揭题二、探索新知1、与学生一起欣赏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3、数学书61----62页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789101112等离子/台200250300450600300350400450好范文解忧愁3/17650450300液晶/台4005005506508006507005508001000750600(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改编例题后,出示与学生一起欣赏引导学生观察出示小练习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好范文解忧愁4/17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班级5、15、25、35、4男/人24302819女/人23222228(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板书设计:身高的情况收集数据分段整理不重复制成统计图不遗漏分析数据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好范文解忧愁5/17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好范文解忧愁6/17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好范文解忧愁7/17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好范文解忧愁8/17(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3)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5)甲数比乙数少。2、口头列式:(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二、新知探究(一)教学例2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好范文解忧愁9/17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2、学生汇报: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解法二:80×(1—)=80×=70(分贝)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二)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好范文解忧愁10/17解法一:75+75×=75+60=135(次)解法二:75×(1+)=75×=135(次)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三、当堂测评练习五第2、3、4、5题。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四、谈收获、找疑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设计意图: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好范文解忧愁11/17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二)能力训练点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好范文解忧愁12/17每人一套。2、投影片、电脑软件。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提问:(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二、探究新知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1)教师演示: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好范文解忧愁13/17来是什么形体。(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好范文解忧愁14/17体形状怎样?(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好范文解忧愁15/17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8)反馈练习:口答,只列式不计算: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2、教学例4、(1)出示例4、(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好范文解忧愁16/17表述)(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3、启发学生
本文标题: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37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