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训课程(作者路红)
欢迎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路红博士问题行为与应对措施第一讲问题行为简介一、何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指学生由于情绪困扰、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使他们自己不快乐,也使他们周围的人不能满意。从而进一步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治疗。一、何为问题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对当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一、何为问题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7%,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一、何为问题行为?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二、对问题行为的分类(一)一种简单分类是把它分为二类:反社会行为(攻击型)反社会行为指那些会伤害、干扰和影响到别人的适应不良行为。非社会行为指那些不会影响别人,但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撒谎骗人、执拗反抗等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忧郁、恐惧等行为则属非社会行为。非社会行为(退缩型行为)(二)台湾学者杨国枢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类:包括:9偷窃9吸食药物9不当娱乐9异性行为9逃避家庭和逃避学校;包括:9攻击9课堂违规9违抗权威9其它违规犯过行为;包括:9幻觉与妄想9忧郁悲观9焦虑紧张9心身症候9学习困扰等。逃避性问题行为违抗性问题行为情绪性问题行为一位患者拒绝进食,因为她看见盘子里装有碎玻璃(幻视);一位患者感到有人拿手术刀切割自己的身体,并有电流烧灼伤口(幻触)等;有的患者会产生机体幻觉,感觉好像身体内有什么东西或物体。例如,一条蛇在一个人的肚子里爬行;有味幻觉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们的食物或饮料嚐起来有怪味;而嗅幻觉者则可以闻到别人闻不到的诸如毒气或烟雾之类的气味。那些体验到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听到了根本不存在的声音,并因此而感到痛苦与恐惧。幻觉:精神分裂症昀突出的知觉障碍,以幻听昀为常见。妄想:是一种错误、歪曲的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个案研究——被害妄想导致杀人一例患者,女,32岁,初中文化,己婚,育有一个4岁女儿,无职业,精神病史3年。因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一次,己好转出院。主要症状是失眠、多疑,被害妄想,不在家吃饭喝水,因家境贫寒,无钱送至医院治疗。病人坚信丈夫要害死自己和女儿,每天在饭里、水里下毒要将他们慢慢毒死,故此病人不吃家里的饭,不喝家里的水,而4岁的女儿她怎么也阻止不了,病人痛苦的想:“与其让女儿慢慢的中毒,胃肠烂掉而死,倒不如自己一刀杀了她,使她不至受那么多罪”。故在一天,病人趁丈夫不在家时将女儿用刀砍死,事后病人无半点悔意。患者,男,51岁,总病程27年。患者自述不可能有过的经历:“1949年我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家庭,在那里读了小学、中学,有很多亲戚朋友。1960年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乘火车来到中国,下火车后我又改乘汽车,来到了大理我的养父母家。”问为何来中国,称“我身系重任,是米兰党的领导派我来中国帮助共产党做大事业”。患者并且表情痛苦地称“省公安厅认为我是特务,把我搞成大案要案,随时监视我”。“我没有病,2003年米兰党的领导要来接我,我要回意大利了”。患者暴露出非血统、被害等妄想,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行为相一致,无自知力。忧郁悲观(抑郁症)在一次痛苦的抑郁发作中,患者可能感到了生活的绝望与无意义。抑郁的心境对寻常的活动丧失乐趣或缺乏兴趣食欲与睡眠障碍心理动作迟钝和思维困难丧失活力无价值感与罪恶感周期性死亡或自杀的观念李某,女,十五岁,自诉三年来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来访者深知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恶梦,食欲不振,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因而下不了决心,决定到心理门诊求助。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心理医生逐渐取得了来访者的信任,了解到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在来访者上中学时,其父母因经济犯罪被判刑,从那时起,家庭失去了欢乐,直到青春期,才会出现抑郁症的性别差异。那时,年轻女性会遭遇许多社会角色和身体形象的压力源,因此她们易于陷入负面感觉的思考中。个案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她在学校又受到同学的歧视,因而心情压抑、忧郁。初中毕业后由于没考上重点中学,更加重了抑郁的程度,导致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紧张焦虑在本质上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反应。焦虑的表现第一种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食欲降低等。第二种是行为反应,如不安、紧张、颤抖、动作协调性降低、逃避某些活动等。第三种是情绪反应,如不耐烦、不愉快、害怕、恐惧、有压迫感等。第四种是认知反应,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判断力降低、感知敏锐性下降等。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disorder)以前称做癔病(症),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个案研究——癔症性瘫痪患者,女,14岁,某中学初二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指责后发呆、3天。2004年7月26日突然发烧,继而不语不动,四肢麻痹、丧失感觉。既往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良,性格内向,好强。家族史阴性。身体检查:正常;精神检查:神志清楚,接触被动,表情平淡。刺激其四肢,对疼痛无反应。人院后心电图、CT扫描、血生化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癔症性瘫痪。经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暗示治疗。二周后患者出院。转换性障碍有时会以集体发作这种特殊形式出现。这种现象时常会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或受教育水平较、迷信或易受暗示的人群之中,农村比城市更易于发生。集体发作多发生在中小学人群中,特别是知识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青少年学生中,是因为它的发生是跟这些特殊人群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有关,当某一个体出现某一症状时,其他人就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年长的人或知识教育先进的地区的人群,相对来说较不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此外,如果率先发病的人在人群中地位或威信较高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就更高。个案研究——暗示诱发的癔症集体发作2005年3月初的一个夜晚,某民办技校一年级一女生做了一个梦,梦见鬼来找她,很害怕,就讲给同宿舍其余3名同学听,并在宿舍给鬼烧了纸钱,大家都感到害怕。第2晚又梦见鬼来了,摇晃她的床,当即惊醒、尖叫,吵醒同宿舍其他同学,听她讲述梦境后大家都很紧张、恐惧,当时约凌晨2点,4个同学便惊恐地挤到一起。天曚曚亮时,做梦的同学出现头晕、四肢乏力、站立不稳,称鬼缠住她了,继而倒地抽搐、呼之不应,其他3名同学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7~9点间,相邻宿舍同学知道后也很恐慌,陆续有4名同学出现了类似症状,程度轻重不一。学校领导随即通知学生家长,并请校医对患病同学进行检查,初步排除食物中毒、传染病后,约上午10点医生前往。根据发病原因、发作形式及症状特点,考虑为癔症集体发作。将患者分别隔离,给予暗示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卫生宣教以后,当天7名同学陆续缓解,被家人带回,另一女生仍处于意识曚眬状态,傍晚送我院门诊留观,次日缓解。第4天全部同学返校学习,随访无异常。(三)台湾学者徐澄清的分类:精神病行为:例如学生精神分裂症、幼儿自闭症外向性的问题行为(品行障碍)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学业生活上的问题儿童青少年焦虑症候群偏畸习癖行为:例如吸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偏食、尿床以及强迫行为、人格偏执、性心理障碍等。精神分裂症:严重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昀常见的疾病,在大、中学学生中间的发病率高达千分之六。精神分裂症也是昀严重的疾病之一,精神病的各种病状绝大多数都会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该病多发生在青年期,起病缓慢,大致在半年左右成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复杂,如果发现有下列八项中的三项,那就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这八项是:(1)出现联想障碍或逻辑倒错;(2)出现妄想;(3)情感发生障碍,待人冷漠或情感倒错;(4)出现幻听;(5)出现行为障碍,表现得幼稚愚蠢,或过度紧张和拿腔作态;(6)出现被控制的体验,想让他感到怎样他就感到怎样;(7)感到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在外;(8)思维中断及高度紊乱。情感性精神病在下列八项症状中如果发现有四种,就可以判断为躁狂型情感性精神病。(1)话语滔滔不绝;(2)意念飘忽,思维奔逸;(3)注意力不集中,每时每刻随环境转移;(4)过分自负,自我评价过高;(5)在头脑和身体两方面都表现出精力超常充沛,转动灵活;(6)对睡眠时间的要求大幅度减少;(7)工作、性交等各种活动增多;(8)任性而为,不顾后果。情感性精神病在下列八项症状中如果有四种,就可以判断为抑郁型情感性精神病。(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愉快感,性欲减退;(2)精力明显减弱,经常无缘无故感到疲倦和软弱无力;(3)反复出现死的念头,有自杀的想法或企图;(4)总是自责,抱有过度的内疚感;(5)思考能力和注意力减退;(6)精神活动迟缓;(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儿童孤独症(childhoodautism)该症多数患儿于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孤独症状,少数于1~2岁发育正常,之后逐渐出现症状。相关诊断标准中列出了孤独症的三条主要特征:社会交往功能的受损、交流功能的受损以及行为、兴趣、活动受限。孤独症儿童通常不会和其他儿童玩耍或有社会互动。1.社会交往功能受损自闭性孤独是孤独症的核心部分。孤独症儿童并非由社会中退出,而是他们在一开始就不曾融入社会。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当母亲或亲人拥抱时,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期待亲人抱起的姿势;回避交往,与家庭成员及周围环境缺乏情感联系,在游戏中往往充当被动角色,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对内外刺激的感知障碍,对刺激反应迟钝或极为敏感,如有的患儿四肢撞破了不叫痛,对注射或自伤行为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有的则对关门声、汽笛声、犬叫声以及光线的强弱过分敏感,表现回避、捂上耳朵、烦躁不安。2.感知觉异常3.反复的仪式性行为生活常规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孤独症儿童极为不悦。用不同的杯子装水或重新摆设家具,都可能让他们哭泣或瞬间发怒。该症患儿兴趣范围狭窄,甚至怪癖,他们常常对玩具、动画片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广告、看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或看转动的物品、反复排列物品等。患儿还常要求日常生活常规,如饮食、物品摆放位置、行走路线等一成不变,并常会出现科班重复的动作和奇特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有报道认为,孤独症患儿约75%存在智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减弱。不论患儿智能如何,其基本症状是相似的,智能严重低下的患儿其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较为突出,且行为怪异及自残行为较多。个别患儿在智力低下的背景下,出现某种特殊能力,如极强的计算、背诵和机械记忆能力等,即所谓的“白痴学者”。4.智能障碍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终生默默不语;多数患儿开始讲话的时间比别人晚;说话鹦鹉学舌,对别人所讲话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不能主动与人交
本文标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训课程(作者路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4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