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通用4篇】
写作好帮手1/11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写作好帮手2/11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写作好帮手3/11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三)探索新知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写作好帮手4/11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教学重点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量杯、石块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1、出示石块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极书课题。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写作好帮手5/11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三、进行实验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观察石块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动手测量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并且列式计算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写作好帮手6/11量。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师板书:20×10×12=2400(cm3)=(dm3)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三、试一试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写作好帮手7/11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20×10×18=3600(cm3)=(dm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卡片)8.1÷34.84÷40.56÷43÷51÷80.75÷150.25÷50.045÷9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篇】写作好帮手8/11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写作好帮手9/1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学生准备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教学过程第1课时体积单位⊙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生汇报)2.引入新课。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写作好帮手10/11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操作感知,获取新知1.认识体积单位。(1)认识1厘米3。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2)认识1分米3。写作好帮手11/11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2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