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核舟记》.设计.【推荐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核舟记》.设计.【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核舟记》.设计.【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教学方法:【第一篇】1、读想法。这是1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二篇】一、复习导入二、诵读第二段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1.解释和指导: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2.提问: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参考资料,少熬夜!(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三、诵读第三段。1.解释和指导: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2、提问: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四、诵读第四段1.解释和指导: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③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④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五、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六、布置作业:背诵第2至4段。教学目标:【第三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参考资料,少熬夜!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课时【第四篇】教学要点:1、讲读课文第五、六段。2、总结全文。
本文标题:《核舟记》.设计.【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6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