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P34-35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过程:一、“0”的乘法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1、解决“130×5=?”(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2、解决“402×3=?”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三、课堂小结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教学难点: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负数(1)情境激疑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1.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①直接表示(简洁但不明了)②用文字表示(明了又不够简洁)参考资料,少熬夜!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2)认识正、负数。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像(—2)这样的数呢?怎么读呢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练习:读出下面的数-100、+、-、36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三、生活中的应用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2)温度计。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2.电梯里的负数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参考资料,少熬夜!个键?(5、-2)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练习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表示()。4.数轴上的负数出示例3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完成练习(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行()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米。(分层拓展)5.运动场上的负数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米,你知道风速每秒-米的意思吗?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参考资料,少熬夜!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三、探索新知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参考资料,少熬夜!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小学数学教案【第四篇】学习目标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少熬夜!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3.认识尺子。(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5)认识几厘米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②猜一猜,5~~10、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4.量物。(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设计意图:让学生从
本文标题: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57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