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员培训讲义:新课程与教学设计培训讲义设计是每个人必须而且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画家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理解,工程师通过图纸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那么教师也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设计来表达自己对教学、对学生、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得最富创造性的方法和方式。教师每天都在做教学计划,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等,都是教师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些就是教学设计,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也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最高境界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牵扯到两个概念:教学和设计。所谓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也是教与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它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活动。具有目标的指向性、组织性和计划性。所谓设计,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教学实施方案。当前,在新课程之下,我们应该对教学设计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构想,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采取应变策略应对新发生的各种问题,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一般来说,广大教师所面对的教学设计工作,主要是在学科范围内的单元和课时水平上的教学决策。这种教学决策工作不仅是课程专家、教研人员、教学设计人员的分内事,也是广大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精细还是粗糙,深刻还是肤浅,零散还是全面,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有效性。由于新课程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取向”或“标准驱动”型改革策略,这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许多专家对教学设计下过不少定义,但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三、教学设计具体研究对象1.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主要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中,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研究的根本,探索教与学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教学本质,总结教学规律和形成教学理论的过程。只有摆正了教与学关系的位置,才能使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才能使教学设计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指南。2.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影响教学目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考虑教学目标的角度和观点并不一致,即使是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它所具有的滞后性,同样存在信度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研究者,既要研究外在目标,又要研究内在目标,做到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统一,以保证教学设计的效度。3.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教学设计恰恰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将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和需求的各种方法及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教学媒体运用的程序纲要、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和方式的编制技术及使用规范、教学调控策略等。概言之,就是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技术问题。对第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理论;对后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术。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概括上述三方面内容我们认为,研究教学过程的系统程序就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四、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牢牢树立这样的一个观念:教师的一切设计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比如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差异。第二节教学设计的过程分析教学设计是现代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从操作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三种活动:分析活动、决策活动和评价活动。一、分析活动1、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分析教学内容的首要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其广度和深度。其次就是组织教学内容,揭示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根据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安排其呈现顺序。要注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关系。2、学生情况的分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作出合理的分析。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如注意力等)。二、决策活动3、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几乎是每一个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都非常熟悉的。因为它是备课的必经之路。在您无数次地翻教材、写教案时,它都是第一个被写下的。不过,也许正是在这无数次地重复当中,它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任何一种课程理念下,它都有一种模式,在新课程当中也不例外。大家逐渐学会了三维目标表达方式,学会了相同的句式,甚至相同的套话。但教学目标究竟在教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该如何去有机整合,可能很少有人探究过。教学目标中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该如何处理,也是很值得探讨的。有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说,初始细小的变化能在以后产生极大的差别。这种“变化”与“差别”之间的关系往往还不会以简单的线性相关的方式出现。因此,人们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教学目标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起点。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如果您有着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那么,先想想教学目标吧。1、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经常听老师的课,总的感受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确实变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小组讨论随处可见,教师自制教具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没有多大问题,但是有一件事情令人困惑:有些教师在介绍新课程的教学经验时说,我们“宁活不死,越活越好”,“活就是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死就是旧课程的套路”,于是一堂课出现了30多次的提问,或者40分钟内安排了8次小组讨论,而每次讨论只给学生2—3分钟;还有—堂课设计了10分钟的录像、6分钟的弹琴、8分钟的师生自制教具表演……这些课堂不仅“活”了,而且有些已经“活”得让人看不懂。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公开课,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课在追求浮华中迷失了方向。专家学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程改革的惟一目标,尽管变革学习方式本身有时就是目的,如研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目的,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教师在培养与培训阶段学习最多的是内容分析,而不是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因此,在还没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2.、教学目标的来源目的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必须符合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写教案时,在分析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要弄清目标问题。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或培养目标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该如何”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二级(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力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小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三级(教学目标)学年(学期)目标或单元(主题)目标或课时目标教师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际的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1.要研究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如下表所示,教育目的的范围的层级关系。教学目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2.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如小学数学有关“统计”的内容,有位教师这样陈述一课时的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智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改成如下的表述,是否会更好些呢?(1)复习并巩固—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
本文标题:全员培训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6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