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最新4篇】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最新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最新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1篇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做人的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这还可以反映到李嘉诚的管理之道。“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对他们好,让他们喜欢你。”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与多年前李嘉诚创业时有很多不同,有人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富与贵的哲学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自创内心的财富,这就是真正的财富。2.现代名人自我约束而成功的故事名人自我约束而成功的故事的典型事例有张良、韩信和周处。三个典型名人自我约束而成功的事例如下:1.张良(约前251-前186)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韩国贵族后裔。少年时遇一老者,老者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为他拾鞋、穿鞋,张良先是愕然,后不满,既而怒火万丈,但最终还是压住了冲动,一一满足了老翁的要求,后老者两次约他鸡鸣时见面,却又刁难他来晚,第三次,张良提前到半夜即去,终于感动老者,授其兵书,学习韬略,成为汉高祖依赖开国的谋略家。其所遇老者即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2.韩信(约前228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初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甚至有人故意侮辱他,逼其从己胯爬出,韩信注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出去。留下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的典故,成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3.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经当时的大名士陆云教诲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成为西晋名将,讨伐氐羌叛乱,战死疆场,名垂青史,并留下“周处除三害(白额虎、蛟龙、周处本人)”的传说。3.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1、中国-思想家-许衡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2、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4、汉朝-儒学大师-孙敬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5、战国--政治家--苏秦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扩展资料:关于自律的名言: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德国·歌德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2篇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10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自信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3篇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4篇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5篇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1925年,东北军发生兵变,张学良处在左右为难之中,以吸烟解闷,慢慢地染上了毒瘾,身体日渐消瘦。1928年6月4日,皇姑屯发生了炸车事件,张作霖丧生。张学良继承父业,当上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能没有个好身体。于是,在夫人于凤至和私人秘书赵四小姐的劝解下,他决心忍痛戒毒。可戒毒两天后,他面无血色,象死人一般难看。到第3天,他竟满地打滚,用头撞墙,直到不省人事。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心痛得抱头痛哭,急忙派人请了一个日本医生。日本医生给张学良注射一针。打完针后,立见奇效,张学良竟无事一般坐了起来。从此,一天两针,连续注射几天,张学良再也不想吸鸦片烟了。张学良的身体恢复,使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喜出望外,不惜钱财重赏了这位“妙手回春”的日本医生。随后,医生又留下了两盒针剂,嘱咐她们如果少帅不适,仍可随时注射。一个月过去了,张学良每日都靠针剂戒毒,一日不打针就痛苦难熬,打上针立刻见效。这种奇怪的针剂引起张学良的疑心,便命人把针剂拿到西医医院去检查,化验结果证明,这种使人上瘾的药水是比鸦片更厉害的毒品——吗啡。张学良如梦初醒,连呼上当。立即派人去找那个日本西医。那个医生已回日本。没办法,张学良只好违心地接受这种现实,每天打两支价值200元的吗啡度日。张学良的身体在吗啡毒害下更加虚弱了。1933年3月7日,张学良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引咎辞职。3月11日晚,张学良郑重宣布,“决定到上海短期戒毒,然后出国”。1933年3月12日下午,张学良一行抵达上海,住进了张群公馆。当晚,张群以主人身份盛宴款待客人。席间,张学良正色向大家表示,为了能上前线杀敌,要借这块宝地戒毒。少帅的一席话,博得在座的宋子文、张群等人一片喝彩声。第2天早餐后,张学良命令副官把他锁进卧室,并作了“不经允许不准任何人进来”的规定。他在案头放了一本英文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和线装《全唐诗》,另备了一大盘瓜子和一大壶浓茶。整个上午,少帅卧室里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什么动静。夕阳就要落山了,他独自一人在卧室里忍受着毒瘾的折磨,快撑不住时,就让副官去请欧阳教授上楼下棋。下了两盘棋后,张学良因精力不支,提出改日再战。夜幕笼罩了张公馆,午夜时分,张学良的毒瘾大发作。只听房间里咕咚一声,他从床上跌到地下,满地打滚,传出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声。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闻声冲上楼,只见副官泪流满面地守在门口。夫人过去夺下钥匙就要开门,张学良在室内喊道:“谁也不许进来!”“汉卿,你……还行吗?”于凤至只好缩回手,隔着房门忍着泪问道。“没……什么,你们……下去吧!”张学良断断续续地回答着。这时,大家都为张学良捏着把汗,谁也不肯离去。房里又传出以头撞墙的“冬冬”声,赵四小姐忍不住哭出声来。过了一会儿,房里没了动静,于凤至忙喊了几声,仍无回声,就毫不犹豫地打开房门。只见张学良已躺在地
本文标题: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99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