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邓稼先先进事迹【优秀4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邓稼先先进事迹【优秀4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邓稼先先进事迹【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邓稼先的事迹【第一篇】我们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脚踏苍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蹒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迹。1924年6月25日,伴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着微风中起伏着的刚刚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亲灵感突现,说道:“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也许是受到书香之家的熏陶,邓稼先从小就对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幼年时代的邓稼先就非常喜欢动脑筋,总是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他自小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形成了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然而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邓稼先目睹列强的欺凌、残破的家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忍迫害,对他们满怀痛恨。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有知识有本领,因此他更加认真读书,在读书期间,邓稼先便积极的参加爱国救亡运动,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也终于明白,一个弱国会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抱着这样的志向,16岁的邓稼先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博览群书,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牛津英文字典,日积月累,他把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1948年10月,他进入普渡大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稼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勤奋,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0日,刚满26岁的他即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国,回到朝思暮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想的父母身边,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美国还不止一次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腾。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戈壁滩上,这张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们明白,您惊天动地的功绩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我们要马上进入事故区,必须要找到这枚弹头!”“不行!那样太危险了!”“核辐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进去!”“邓院长!”“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走出来后,您说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邓院长,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这事我不去谁去,责任书上的签字人是我啊!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是不能没有它!但是,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核辐射侵害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工作上更加争分夺秒。拖着病重的身体,学习、研究、试验!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心系祖国的核事业,病榻之上,他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精编资料,供您参考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这是一代人的足迹,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邓稼先的事迹【第二篇】两弹”元勋——邓稼先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史铭记。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啦。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在往试验场跑去。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邓稼先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邓稼先的事迹【第三篇】精编资料,供您参考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子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期顿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台拿起粉笔:“这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
本文标题:邓稼先先进事迹【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06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