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17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好文供参考!2/17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4、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好文供参考!3/17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中国人兴奋欢乐的时刻!中国展现出青春而富有活力的面庞。今年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诗,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再次走进那段烽烟岁月,感受切肤的沦亡之痛,表达我们对耻辱过去的纪念,也表达我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二、其人其诗: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2、资料助读:(投影显示)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着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好文供参考!4/17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2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好文供参考!5/17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好文供参考!6/17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好文供参考!7/17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案3《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好文供参考!8/17露出来的信息。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好文供参考!9/17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儒林外史》: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好文供参考!10/17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三、梳理情节复述故事:1、梳理情节。请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好文供参考!11/172、复述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四、课堂小结: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五、布置作业:思考课后习题二第二课时一、归纳变化,探究成因,认识生活:1、归纳变化。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提供角度如:(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好文供参考!12/17典型:胡屠户、邻人。(4)本人态度。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4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学习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阅好文供参考!13/17读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写法。2、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难点。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一、复习导入听写字词二、复习有关闰土的描写对比内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好文供参考!14/17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
本文标题: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11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