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实用3篇
好文档,供参考1/9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实用3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实用3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化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好文档,供参考2/9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设疑激思,发现问题: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新课学习: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好文档,供参考3/9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好文档,供参考4/9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教学反思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好文档,供参考5/9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初三化学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好文档,供参考6/9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好文档,供参考7/9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教学设计示例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好文档,供参考8/9第一课时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1)元素: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讨论思考]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好文档,供参考9/9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元素)一秘○(探究活动3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本文标题: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实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18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