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培训资料目录内容页码
0培训资料目录内容页码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24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25—41第三——十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42—58转变文综检测教学理念提升学生高考应试能力59—64地理高考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方法65高一地理(实验修订版)与2003年秋季教材对照表66—73高二地理(实验修订版)与2003年秋季教材对照表74—79高三地理(实验修订版)与2003年秋季教材对照表80—821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浙江省回浦中学李小冬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单元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土的基本特征,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本册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为:总—分—总。教材首先安排总述部分,即中国的区域差异,概述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然后是分述部分,介绍分区案例,涉及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三大方面,最后是总述部分,介绍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乡土地理研究等知识。可见,本单元知识作为理解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挖掘、分析、综合区域特征与国土整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确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高二选修教材第一册内容,由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构成,拓宽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识。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部分,它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构建了从区域地理——问题式为主的区域地理——应用地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新体系。与旧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识方面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构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中国国情与国土整治为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新体系。(二)知识结构体系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2中国的区域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发展优势和特征发展趋向发展优势和特征发展趋向发展特征发展趋向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3(三)教育目标1、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学会认识和分析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差异的方法。2、联系初中阶段所学的中国区域地理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我国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3、从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特点到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从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特征到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差异,认识整体与局部的从属关系。4、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懂得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既要总体规划,又要因地制宜。5、通过区域比较,认识中国不同经济地带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6、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上,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五)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于造成我国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原因,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关知识,需要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阅读、分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也是难点,高中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缺乏。二、教学过程分析§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建议1、读图指导法。地图和许多专题地理图表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图1.1《中国三大自然区》,通过读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和三幅要素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0ºC等温线和800mm、400mm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便于加深对三大自然区划分界线的理解。4图1.2《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复习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特点、分界线等相关知识,并分析内、外流区与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关系。2、横向比较法。三大自然区域间的差异从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本课的“活动”题可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3、分组讨论法。本课内容中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界线,三大自然区的特点等均是比较形象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4、学法指导:运用初中社会课中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用初中社会地图册帮助找出几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做到温故而知新。5、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制作简易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动手制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认识我国地貌的基本轮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对我国地貌形成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三大自然区特点的理解。§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学建议1、地理比较法。地理比较法就是对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原因加以比较。许多复杂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较,才能区别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特征,明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如在学习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后,再学习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彻底地理解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对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确定地理特征,解释地理成因,是对地理信息加工,使信息增值的过程。例如,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海拔高度不同)时,就能推理出来。3、读图指导法。本课的地图较多,有区域分布图、景观图等。教学中指导学生由读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4、学法指导。抓“共性”重“个性”。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上节课分析了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本节课学生可在总结每个自然区中存在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即它们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5、活动建议。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等,找出秦岭—淮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和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自然地理差异。从已知知识推求未知知5识,锻炼归纳推理的能力。§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教学建议1、读图指导法:①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9,找出三个经济地带所属范围。得出结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②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0,比较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得出结论: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大。③启发学生读课文表1.1、1.2,比较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得出结论:东部发展水平高,且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则在减少。④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1,比较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得出结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析文,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把代表性意见带给全班同学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拟设计的问题有:①我国为何要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②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有何差异?③造成地带性差异的原因有哪些?④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应是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抓住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这两个最显著的差异。难点是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总结、归纳、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固有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4、学法指导。抓住“经济”这一主干,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联系初、高中相关知识点,查阅有关资料,培养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活动建议。调查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并分析当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差异及原因,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学建议1、综合分析法。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分异性。整体性体现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在分析各个经济地带特点和协调发展方向时,可从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个地带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分异性体现在不同地域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带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不同。2、总结归纳法。本课在分析每个地带的社会经济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分析。这些知识在初中社会和高中必修教材中也有6涉及。因此,在讲授本课时,应引导学生总结已有知识,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中国的交通”等知识,然后把原先分部门讲述的知识落实到各个地带中来。通过总结,认识地带的特征,通过归纳,促进知识的联系。3、学法指导。为了弄清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可采用知识整理的方法,编织知识网络。如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从优势特征、制约因素、发展方向和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加以整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4、活动建议。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对当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考察,搜集信息,整理归纳,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与周边地区如何协调发展等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出本市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报告(或建议书)。三、试题选编1、综合地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C)A.东部季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垂直差异三大自然区B.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内蒙古温带草原三大自然区C.青藏高寒、西北干旱半干旱和东部季风三大自然区D.华南热带湿润、内蒙古温带草原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三大自然区2、我国各大河流中,流经三大自然区的是(A)A.黄河B.长江C.黑龙江D.珠江3、在我国,穿越三个经济地带的铁路干线是(B)A.湘黔线B.陇海线C.浙赣线D.包兰线4、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因素是(AB)A.南北跨度广,热量条件变化大B.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年降水量变化大C.南北跨省区多,人口分布密度不一D.东西跨经度多,时间差异大5、下列四组省区中,地处中部地带的是(D)A.浙江福建江西B.西藏山西江苏C.陕西云南广西D.江西湖南安徽6、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B)A.能源、原材料充足,淡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C.是我国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带D.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7、中部经济地带发展经济具有的优势是(C)A.交通便利,对外经济贸易发达B.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高7C.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D.全国粮、棉、油、糖等作物的重要产区8、西部经济地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的问题是(C)A.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全国的原材料生产基地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C.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
本文标题:培训资料目录内容页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2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