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参考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5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参考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2.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三、教学流程复习引入:阅读地图,要知道地图的“语言”,你知道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新课教学: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提问:你认为越野需要看什么样的地图?(一)学习阅读地形图好文档,供参考2/15显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地图的类型名称。判别:教材最后的附录:世界地形图是属于哪类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学习: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显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思考:(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2.等高线地形图原理(1)自主学习:什么叫做等高线?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用沙盘演示更好)(2)活动:观察图1-32,确定各条等高线的海拔,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并把答案填在P17上。指出:等高线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3)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1)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2)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河流分布在山谷。3)鞍部:两组闭合曲线之间。好文档,供参考3/154)陡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4)等高线的解读──坡度的识别显示:等高线图,判别: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缓陡的关系。(5)练习:钓鱼x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里的坡度缓,哪里的坡度陡?(6)活动:观察图1-32,比较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并把答案填在P17上。3.分层设色地形图(1)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2)指导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图1-33下的活动,并把答案填在P17上。(3)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1)显示:中国地形剖面图,观察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势。(2)举例:怎样制作地形剖面图。(3)实践:完成P18图1-34,(4)归纳:地形剖面图直观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好文档,供参考4/15伏和坡度缓急。(三)确定越野路线根据越野的目的,是探险?还是观光?确定路线。并完成P18活动。练习: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是盆地还是山地?山谷还是山脊?四、板书设计:(一)学习阅读地形图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1.有关概念:(1)海拔(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3)等高线(4)等高距2.等高线越密,说明这里的坡度越陡(较近、探险)等高线越疏,说明这里的坡度越缓(省力、安全)(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直观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缓急。(三)确定越野路线轻松:路线──理由好文档,供参考5/15探险:路线──理由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好文档,供参考6/15重点难点一、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二、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好文档,供参考7/15学习新课: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龙宝中学周宗国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好文档,供参考8/15较方法。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难点一、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二、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好文档,供参考9/15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学习新课: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篇】好文档,供参考10/15一、预习导学1。战国七雄: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三、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四、精讲释疑:(一)战国七雄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好文档,供参考11/15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二)商鞍变法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好文档,供参考12/15土地。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2。修建者:蜀郡郡守3。地点:成都附近的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2)灌溉网。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五、引导点拨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好文档,供参考13/15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六、反馈矫正: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四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好文档,供参考14/15(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35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