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编3篇)
好范文解忧愁1/24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编3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编3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体会音乐的奇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好范文解忧愁2/24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巩固。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好范文解忧愁3/24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应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好范文解忧愁4/24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叹句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则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安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D.聪慧、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激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体现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激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叹句既表现了她的激动,又侧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慧。(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激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好范文解忧愁5/246、课堂小结(5分钟)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7、板书设计贝多芬盲姑娘(德国著名音乐家)(家境贫寒、善良体贴、热爱音乐)弹奏入神再弹记录陶醉想听第二课时1、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好范文解忧愁6/24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穷人、善良易感的胸怀多方面决定的。而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则是因为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够通过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艺和感情,他在小镇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愿意有感而发、多弹一曲。教师引导: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赞美之后没有回答,这时他在想什么呢?同学发挥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后四人小组分享一下。没有想到,这次弹琴贝多芬创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当时的环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同学再次阅读8、9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预设学生成果:创作环境: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环境变得格外清幽。这种清幽静谧的环境特别容易使人思绪万千,于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乐家贝多芬被这月光和清幽触动。另一方面,旁边站着的兄妹是他的听众,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真情动人,情与景交融,更容易触发灵感。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是微弱的、闪着光、有层次感好范文解忧愁7/24的,“霎时间”则写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间的迅速,具有动感,“洒满”体现了月光照射范围之广,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穿过”使得月亮升高这个现象动态化,“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描写了微云的形态,轻薄缥缈,在月光下显得梦幻温柔。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一词使情绪急转直下,“刮”、“卷”、“涌”这三个动词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这些形容词则形象表现了风浪之大。教师伴乐范读这部分描写,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价。听完了这变化无穷、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俩有什么反三一刀客应?贝多芬又做了什么?预设学生成果:“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兄妹俩都听呆了、听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身临其境。贝多芬则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个灵感,十分迫切。教师引导: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明确:热爱音乐,同情穷人,善良易感,音乐才华出众)3、发挥想象,结束课堂(10分钟)好范文解忧愁8/24《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俩如痴如醉,同学们又会从《月光曲》中听出什么来呢?(播放《月光曲》,同学边听边想象,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以齐读第9段结束课堂4.板书设计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2设计思路: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好范文解忧愁9/24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现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好范文解忧愁10/24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月光曲》。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①小组合作学习。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则体现了人文关怀。)②全班交流。交流一:好范文解忧愁11/24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则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师:你把刚才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好范文解忧愁12/24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实现了乐、文的整合。)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好范文解忧愁13
本文标题: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44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