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
好文档,供参考1/26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好文档,供参考2/26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三、教学新课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3、叙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4、描景(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好文档,供参考3/26壮美。)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5、抒情(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好文档,供参考4/26海楼;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答:拟人(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四、总结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五、作业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好文档,供参考5/26想象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二、解题: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三、初读古诗。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好文档,供参考6/26课件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四、理解诗意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1、故人:指老朋友。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读好文档,供参考7/26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孤帆什么意思?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指名读、引读、齐讲习五、感悟诗情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六、课外拓展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好文档,供参考8/26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文档,供参考9/26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好文档,供参考10/26效果。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好文档,供参考11/26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认识学写生字。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学情分析:好文档,供参考12/26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教学方法手段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2、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4、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课前准备1、学生: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⑵读熟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学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好文档,供参考13/26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春光无限好,写景诗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二.教学古诗20古诗两首(板书)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李白齐读课题!(生读)1、解题:师:“之”什么意思?生:之就是去的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好文档,供参考14/26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师:题目中
本文标题: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46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