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姓氏歌》教案通用4篇
写作好帮手1/13《姓氏歌》教案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姓氏歌》教案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精准总结【第一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还学习了写字。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第二课时《姓氏歌》教案【第二篇】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姓氏歌》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四行采用一问一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单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写作好帮手2/13个复姓,表明了了中国姓氏之多。教学目标。(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3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能有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3)了解百家姓,初步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识记12个生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通过范读、自由读、分节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来朗读和背诵课文。同时呢,本课作为一节识字课,始终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本课作为一节识字课,要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方法的渗透作为教学难点,在孩子们的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组词、加一加等识字方法。二、教学准备1、课件。2、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写作好帮手3/13方、上官、欧阳等生字卡片。让学生运用生字卡片进行识字练习,并在练习结束之后将卡片张贴在黑板上,形象而又直观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3、鸿合教学系统。利用此系统的拖动与克隆功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将生字宝宝拖动到合适的位置来对生字进行正确分类,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他们对生字的识记。三、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先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姓氏,然后问学生:你姓什么?进而引出课题《姓氏歌》,在此环节,注重“姓”这个生字的书写。多种形式朗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1、范读儿歌,听清字音,重点讲解“什么”这一个容易读错的词语,并且学会它的书写。2、自由读儿歌,圈出生字。3、认读生字。带拼音读、去音节读,用思维导图给生字归类。(三)分节朗读,学习姓氏。1、学习儿歌第一节,圈出姓氏。用“你姓什么?我姓……”的问答游戏来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巩固识字方法。写作好帮手4/132、分析儿歌第二节,明白中国有很多姓氏,有单姓和复姓之分。3、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四)总结本课,布置作业。仿照下图尝试用思维导图给第三课《小青蛙》的生字归类板书设计对一节完整的课来说,板书设计也不容忽视。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体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因此,这节课的板书分为两行,一行是单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第二行是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在每行末加上省略号说明了中国姓氏之多,既形象又直观的展示了本课的重点。板书设计如下:姓氏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教学反思在此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通过自由读、分节读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来熟读和背诵课文。同时,本课作为一写作好帮手5/13节识字课,始终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利用课件展示部件分解和结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我们可以用部件分解即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教会了他们识字方法。同时让孩子通过阅读例句来发现对于一些独体字,如“方、万”等,我们可以采取组词法来介绍自己,将识字方法渗透于他们的交流之中。美中不足的是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采取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来让孩子们对生字进行归类识记,但是由于鸿合系统的操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尚有难度,导致在此环节费时过多,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预习之中,让孩子们在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课上进行交流汇报和补充,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姓氏歌》教案【第三篇】教材内容第二册第一单元(识字)第2课教学内容课本P4P5教学目标(核心目标前加★号)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写作好帮手6/1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生字教具准备课件,百家姓资料、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设计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任务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3、通顺地朗读课文。教学环节教学预设(提问设计)小组任务修改补充揭题导入导学反馈用时:3分钟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写作好帮手7/13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二、诵读汇报:(出示《百家姓》)1、集体齐读《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用时:27分钟一、自主学习,了解儿歌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3、小组合作。(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写作好帮手8/13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二、开展游戏,趣味诵读(一)诵读第一节。1、指名朗读第一节。2、齐读第一节。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出示:什么李?木子李。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3)齐读第一节。(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2)照样子说一说。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①师生问答。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写作好帮手9/13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二)诵读第二节。1、引读:师:中国姓氏有很多——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2)教师介绍复姓。(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4、指名读第二节。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1、个人挑战赛。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3、齐读课文。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1)指名朗读生字。(2)介绍部首:“弓、走、钅”。(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写作好帮手10/13么不同。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3、小组合作交流。预设: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四、活动总结: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用时:5分钟一、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做游戏:师生互动,说姓氏例: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方法。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姓?达标检测用时:作业设计完成《同步精练》部分习题2、熟读课文板书设计姓氏歌写作好帮手11/13木子李弓长张古月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任务通过诵读《姓氏歌》,巩固上节课认识的12个生字。学会写7个生字背诵课文。教学环节教学预设(提问设计)小组任务修改补充揭题导入导学反馈用时:5分钟复旧导入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认字。2、齐读课文精讲点拨用时:15分钟一、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朗读,正音。(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生字。(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生字“姓、什、双”学生观察思考: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比较其书写特点。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写作好帮手12/1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中“王、方、么”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书写要领、描红、临写、扩词出示“国”,回顾结构、部首并组词有感情、节奏地朗诵课文。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用时:15分钟书写生字,完成练习达标检测用时: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木子——()弓长——()古月——()口天——()子小——()言午——()作业设计1、《好字行天下》2、《同步精练》板书设计姓氏歌木子李姓什么双国王方弓长张古月胡…………教学目标【第四篇】写作好帮手13/131、认识儿歌中的12个生字,书写7个汉字。2、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课文。4、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本文标题:《姓氏歌》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48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