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就业与培训苏贵晨主讲13560376986前言新世纪,劳动保障事业面临三大任务:1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2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3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三大任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上篇就业第一章就业概论就业具有特殊的规律性:1.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2.就业具有社会性3.就业既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就业观念、择业意识、劳动技能等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就业体制、就业政策对就业起决定作用)第一节就业一、就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凡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1.在规定实际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不属于就业范畴:1.童工2.不以获得收入或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我国的就业者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它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二、就业的形式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城镇乡村就业)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第一、二、三产业)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农林牧渔…)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乡镇企业、联营、股份、外资、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无劳动关系的小规模经营)6.充分就业(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与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利用不饱满,不是完全失去工作)第二节失业一、失业与下岗职工的概念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劳动者.下岗职工: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二、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造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A.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正在寻找工作、短暂的、正常的失业)B.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是:ABCDA.劳动力内部结构的失衡.B.产生于技术革命C.产业结构调整D.产品结构调整时期E.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除夕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季节:农业、旅游业、航运业。习俗:服装业、制鞋业、节日商品生产企业)4.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其直接原因是由经济衰退而引起的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较严重)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度量对失业的度量要用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四、失业的影响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2.消费需求减少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第三节历史沿革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第四节就业现状与问题一、中国就业的总体形势就业结构方面,从1980年到199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由68.9﹪下降为49.8﹪;第二产业由18.5﹪增长到23.5﹪;第三产业由12.6﹪上升为26.7﹪.(要争取达到协调全面发展经济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二、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高科技人才或缺)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第五节改革方向一、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是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这的双向选择.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其它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促进就业)1.确立主体(改变国家集就业主体与用人主体于一体到恢复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主体地位)2.更新机制(就业凭竞争,上岗凭能力。完善工资分配、社会保险、职业培训、住房、特殊群体及弱者保护政策)3.建立规则(建立劳动法律、法规规范行为)4.宏观调控(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5.载体建设(实行市场就离不开社会服务: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劳动服务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载体)第二章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第一节影响就业的因素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一、人口人口是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三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结构:增长型年轻化(0-15岁)、老龄型(60岁以上)和均衡型(劳动年龄段人口比重合理人口结构)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迁移对就业产生即时影响,使就业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A.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且不受婚姻、生育等的影响(有法律保障,婚假产假)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偏高二、教育培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教育按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教学层次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的教育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就业前培训:是为了新成长劳动力提高必要的观念、技能准备,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由就学向就业的身份转变;在职培训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培训转岗培训是指劳动这为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1.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别标准.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就业结构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规则有序地变动。(1).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反映了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势(2).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四、技术进步P19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1.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2.改变就业结构(技术进步使劳动就业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产业再转到第三产业、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如科技的应用,电脑,开车。减少体力劳动,增加脑力劳动)五、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及其类型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经济体制分为:商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产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2.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A.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B.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权利结构必须是一种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以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二节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指通过制定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刺激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1.货币政策:是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货币收入水平,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促进就业。2.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税率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3.收入政策:一是通过控制工资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政策。4.人力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合职位空缺要求的失业者训练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人,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5.产业政策:发展劳动集密型产业(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产业促进就业)6.制度创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这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二、劳动力市场政策内涵: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时,通过采取补偿性的劳动力市场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发放失业救济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方向)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第一节概述一、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和购买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有着共性的一面:都有需求方、供给方;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都有需求方向供给方支付费用的问题。区别: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不能脱离劳动者自身而单独存在的特点。劳动力市场的特征:p261.作为劳动交换当事人的劳动力供给者与劳动力需求者双方,都是理性的,有共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准则2.劳动力供给和需
本文标题:就业与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5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