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电子网络版)张德伟2005.07引言一、学习本书的目的◆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激荡着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唤醒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的种种困惑。◆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校本学习观念,在学习型学校中边学习边工作,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师通过研读本书,能够掌握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对新课程及其教学有新的感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从而有效地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广大教师通过与本书进行对话,以本书为基本平台掌握更多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并且把自己置身于鲜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与之进行交流互动,一定能够成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二、本书的特点◆理论性比较强。本书概要性地阐述了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所关注的各种理论层面的问题。其中,既有课程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教学理论方面的问题,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特别是教学实践中所关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作了简要的阐述。◆便于教师领会。广大教师可以结合山东省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个体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学理论、用理论。三、本书的宏观线索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确立哪些教学理念?本书第一章。这是全书的总论和引言。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章。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的基础;第三章:新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第一步。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的实施环节(一)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教学的实施环节(二)第六章: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第十章:题目(略)——新课程及其教学的评价3、特例本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实行的新型课程、新式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七章:综合课程及其教学第八章: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第九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1、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八个具有”,即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使学生:①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杨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③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④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⑤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⑥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实现“五个转变”,包括:①课程内容的转变;②课程结构的转变;③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④课程评价的转变;⑤课程管理的转变。3、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部分,要求教师要了解一些新的课程观。首先,课程不是固定知识的载体,也不再是绝对真理的代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进行知识交流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生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新课程的知识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以及知识、技能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是互动式课程的创造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第三,课程资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生和地方,教材只是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新课程的教学要综合吸纳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第四,在课程评价观上,要重视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由过去注重结果性评价,改为重视过程性评价,使评价发挥促进课程发展的目的。第五,课程本身正在由结果走向过程,因为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应该成为新课程教学所遵循的主要理念。2、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关系,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化。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是指,两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的基础。其次,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民主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3、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新课程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打破僵化、统一和机械的教学,实行互动、开放、创新型的教学。4、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即强调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新课程的教学要重新认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要重新阐释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教学的各个方面。1、关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根据课程与教学是一种循环关系的理论,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即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2、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3、关于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反对学科本位论,而倡导学生本位论。学生本位论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本位论下的教学是形成人的手段、工具和途径或资源,而教学绝对不是其本身的目的。4、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它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5、关于教学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必须要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6、关于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杨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多样性和体验性等特征。7、关于教学环境。新课程要求教学环境必须具有开放性,这既包含教学的人文环境的开放化,还包含教学的物理环境的开放化。8、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实行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开放性发展起到有效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多样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特征。9、关于教学评价。根据发展性评价观,新课程要求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在评价功能上,由甄别走向发展;②在评价方式、评价尺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上,由单一走向多元;③在评价内容上,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10、关于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在效果上的追求,一是高质量,二是个性化。◆总之,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当明确: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这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内涵、课程的分类、课程的要素、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目标、课程的价值、课程的实施等基本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新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综合;是学生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环境等课程要素进行互相联动、共同创生、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参见王义堂等编著:《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其次,通过本章的学习还应当明确: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这既包括教学观,还包括学习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生成和转化,使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观主张,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材通过互动进行“学中做”,而且要在实践活动和问题探究中进行“做中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等。——参见王义堂等编著:《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7页。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作用与价值1、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从功能上讲,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它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2、课程资源的分类:①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②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③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④根据课程资源自身的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⑤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3、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对自然存在的原始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编制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目标,所进行的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教师教学中能够被利用的有价值的课程。简言之,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课程资源的条件附加和价值赋予。◆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课程和设计教学,一般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级的课程开发。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4、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①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②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育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
本文标题: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5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