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市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有感
体验胜过最优秀的想象——市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有感我有幸听取了校长及主任的报告,感触颇多,就其中的一点感悟汇报如下:校长谈到她的行程走的是北极的上空,这比直接跨越太平洋要近的多!我想起了在教室我也曾讲过这样的题目某人站在赤道的甲点上分别向东、向南、向西、向北行1000米落在乙点上,那么乙点在甲点的什么位置?学生刚接触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充分发挥我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我找来地球仪用彩笔画、又来切大泥球来做演示,可谓是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当我听到聂校长的真实体验之后,我忽然觉得我得到讲解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真的就像聂校长说的那样“在教室里多少次的环游世界,行动的脚步却不曾迈开”。我的感觉是:真实体验胜过了最优秀的想象。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如同卞老师说的那样把教材当做学习的载体,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下面是我对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肤浅的认识,敬请指导。浅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有巨大优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概况、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正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地位相对较低。而许多学校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无法顺利的完成初中学段地理教学的任务。由于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有人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是让每一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与生活化学习的基本理念。如: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显示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④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重复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学习环境,真正赋予地理学习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改变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尴尬地位,生活化的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地理课堂生活化。首先是教学情景生活化。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我们依汶中学附近城镇和经济的发展与北大山附近的相比,哪里发展相对快一些,为什么?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趣,不但能做出比较,而且能结合实际说出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这样可以沟通生活与学习地理间的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地理,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其次是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优化和整合初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可引入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了解到这些物品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资源,在人类面对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珍惜和节约利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而且在学生的脑海里很好地树立了资源观。再次是自制教具,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地理教学中自制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直观的体现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桥梁,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生活化”的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在师生共同制作过程中,增加了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为教学带来了便利,而且很多东西还可以变废为宝,如我们把用于包装的塑料制作中国地形图。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二、学生生活“地理化”。首先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粮食危机,使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要处处留心,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处处皆有,大的如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及高山冰川融化、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等,小的如家乡河流的污染、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措施。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我们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并且认真思考,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再次是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生活化学习。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生活案例。如《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1、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观察体验分小组交谈,说明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讨论后,每小组推出一名发言人说明讨论结果,其他同学也可补充。2、我们这个地区近几年降水的某些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社会调查来捕捉、收集有关的地理信息。如今年的油价上涨、煤电紧张、等等。三、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对一些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课程资源,如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地方水土资源状况调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做中学的形式。如果纯粹进行理论讲授,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则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和本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标题:市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5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