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好文档,供参考1/19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己丑岁上半年,我在渭水校区给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论语》与《道德经》。倒不是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启发了我,因为在杨院士要求博士生在答辩前必须背会《论语》与《道德经》两本书这句话说之前的一九九四年,我就力主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国学的养成教育。为此,我曾经与当时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的同仁一起搞了一部电视政论片,题目就叫《归去来兮,中国心!》。在一九九四年的暑假,我们拿着这个片子去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参加由交通部组织的全国第四届交通部部属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在会上,我们送的片子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被评为一等奖。后来发来会议记要,要求在交通部部署所有高校推广交流这个成果。起码从那时起,我就自觉地强化了对好文档,供参考2/19大学生的传统国学精粹的教育力度。在新世纪长安大学组建成立后,我们成为教育部直接管辖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把原来的想法凝练成了一门课,就叫《论语》与《道德经》。这样算起来到今年20xx年是第八次给学生讲这门课了。但由于国学水深得很,每一次讲授我都不敢马虎。今年上半年授课任务不是很重,于是又充实了原讲稿中的内容。上周这门课算结束了,也引来了学生的高度肯定,现就把建工学院28010809班同学张旭升对我这门课的评价缀与文后,望各位看官点评为盼!(以下全部是张旭升同学的文字)虽然所学选修课是《论语》与《道德经》,但我还是觉得《论语》对我感受较深。其一是,可能是学生与年龄的问题吧,《道德经》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就从《论语》而言也是不好理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其二是,课程安排《道德经》的时间太短了,这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理解实非易事,所以我就仅仅谈谈对《论语》的感受。既然是选修课漫谈,我就先从为什么选这门课开始。为什么要选这门课呢?总是听人说四书五经,但从来没有认真读过,更重要的原因是古文学得不好,句子都翻译不过来怎能学好呢?经常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开首篇《学而》中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如“学好文档,供参考3/19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想想这些句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和家喻户晓。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论语》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不过四级不发毕业证。搞得人心惶惶本末倒置,学英语就为了过四级?我可不想如此,为什么放着中华民族的精华不学,而为那一张证书荒废一切?我相信《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生存文化的底蕴,是我们赖以立身的基础,是几千年文化和文明的结晶!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选择了《论语》。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每次必到,从不缺堂;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不断地有所收获和提升!我不仅喜欢这门课,我更喜欢讲这门课的岐嶷斋人戴老师。我可以引出很多实例来说明我为什么喜欢戴老师,因为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有所收获。第一,戴老师真的很有才,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少见,最起码在我周围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只是从书本上知道的那些诗人,伟人或者圣人。在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六那节课上,即“弘道篇”中,戴老师提到赠友人杨宇立的一首藏头诗,即“杨直志凌云,宇光泽万品,立达贵普同,乔灌草共馨!”短短二十个字,真是巧妙而有寓意深刻。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即人们不要造成“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非和谐性局面。这是在暗好文档,供参考4/19示右派们要注意了,不要只管自个儿发达而脱离草根,大树的树叶活在人生之树的“响亮处”,但不要忘了树根的功劳。就像一个人的上半身离不开下半身是一个道理。当老师说到这是他三十秒时间内作出来时,我很是惊讶,甚至有些不相信,但当有一次下课时,我让老师写下自己的博客名时,旁边的同学拿着一本崭新的《道德经》让老师签名,老师不假思索,不到三十秒就搞定。从此我不再怀疑,并为自己的无知深感羞愧。第二,戴老师爱憎分明。高尚就赞扬,低贱就扁压;君子就追求,小人就不耻。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弘道篇》那一讲中,批评芙蓉姐姐和范跑跑是骚货和贱货;而对于那些高尚的伟人和圣人君子毫不含糊的给予赞扬!因为连战先生清明公祭车队当道,造成了普通民众出行的不方便,就写文章讽刺挖苦;因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写出文稿《居安思危正解》予以褒扬;因为汶川大地震,就写出了中国最长的抒情诗,深刻感人,催人泪下,又给人以希望并激励人奋进!在爱憎分明的道德原则方面,戴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泾渭分明!第三,戴老师知行合一,诚实正直。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知而不行。而戴老师就很诚实,喜欢仕途尽情表达;喜欢雨水就雨中漫步;喜欢从政而又不与人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好文档,供参考5/1920xx年西安市大雁塔区人民代表选举时,戴老师因为在学生中的威望而高票胜出,成为区人民代表候选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当选,但戴老师却真正践行了《学而》篇里的教导,作到了“人不知而不愠”。这种知行合一,诚实正直不就是《论语》里的活的知识吗!试问当今之世,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试问当今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到,真可谓“不解风情,谁知其中味!”前面就是我对戴老师的评价。我因为喜欢戴老师,所以就喜欢上了《论语》,古人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理吧?下面我想说说《论语》一书的核心理念“中庸之道”中的十六字要诀。这是十六个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老师要是不讲,真是一头雾水!其实,我听了这么久了,做了许多笔记,而且每一堂课我都有许多思想上的启发,我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许多灵感全部写出来真的很多,不过我觉得十六字要诀,不仅是《论语》的核心,而且对我也影响极深。首先,做人要有公平正义原则,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沧桑正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次,我们要有真本事,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在能力本位的现当代,就一定要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基础上,要有“游于艺”的真本领。第三,要永执厥中。好文档,供参考6/19我的认识是,中庸就是要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点,科学发展观中有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这也是我以前规劝一个朋友不要走极端说的。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处理自身所承载的各种关系,能够有效的化解矛盾,才能收到工作中的真正的高效益。说到这里,我想重点说说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学习之后要复习,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依然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认识。我认为,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学习的对象,学习在这里绝对不是仅仅为书本知识,而是实践和生活本身!而且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考个一百分,而要学以致用,学习说到底就是要明白,要真正理解和懂得。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仅仅靠应试教育而兴旺发达的。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发展,都是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走上进步的。从实际的观察中辨别事理,然后做出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不仅可以使一个国家走上创新之途,而且还能真正收获人生的幸福。这可以从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看出来。孔子在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期间,给自己的女儿物色了一个对象,就是被关在监牢里的犯人公冶长。按照世俗的眼光,好像不明智,但孔子绝对算是高明,因为他知道公冶长是一个冤案,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将女好文档,供参考7/19儿许配给了在他。孔子在这里并没有拿女儿的终身大事开玩笑。因为公冶长能为朋友坐牢,他以后不会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吗?孔子不傻,因为公冶长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到了知识,所以公冶长也是博学的。所以我认为,学了以后并不实行,就等于没有学。在这方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读了《论语》后一无所获?真正说来这些人可能就是为了装潢门面,并不是为了改造人生,所以我们要学学戴老师,学学孔子,学学,想想公冶长,静下心来学习,站起来行动。从此刻起,你将学以致用;从此以后,你将博学多闻;从此以后,你将功成名就,声名显赫!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二篇】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好文档,供参考8/19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好文档,供参考9/19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三篇】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好文档,供参考10/19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
本文标题:关于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61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