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精选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6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精选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精选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漫谈引入,激趣导入1、同学们,假期就要到了,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好文档,供参考2/16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o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二、学习生字词:1、学习生字,指生认读,小组读。好文档,供参考3/162、熟读词语,开火车读。3、理解词语,指生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2、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3、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你的体会。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一是?“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1、听听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自由读第五段。2、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二是?“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⑴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讲读书总能发现新东西,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从书中发现新东西的方法。(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与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对应)()好文档,供参考4/16⑵“一遍又一遍”地怎么读?⑶揣摩段尾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3、齐读: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三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⑴谈谈自己对后半句话的理解。⑵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四、回归整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仔细品位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呢?和大家谈一谈。总结学习收获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2、读书名言:“书是营养面包”;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好文档,供参考5/16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导课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二、新授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好文档,供参考6/16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1)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2)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3)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好文档,供参考7/16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4)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4、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三、练习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好文档,供参考8/16(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课后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1、认读“鹦”“鹉”“惶”“怔”4个生字,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重点难点: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教具收集故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简介“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2、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3、板书课题4、质疑:到底谁是谁的知音?好文档,供参考9/16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2、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弄清分别是谁说的话。三。自学交流,指导朗读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2、交流讨论: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叫的怎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少年才是画眉的知音。3、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的用法。1)我这鸟儿叫的怎么样?2)我怎么听着着鸟唱的不是美歌呀!比较明确,第一句的问号表示疑问,需要回答,第二句的问号表示反问,不需回答,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3)第二组真实美鸟唱美歌呀!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两句的惊叹都表示语气强烈,但第一句是赞扬的语气,而第二句是申诉的语气好文档,供参考10/164、感情朗读朗读1`2自然段时,要读出清晨公园的热闹,画眉的惹人喜爱。分角色读时,读出画眉对笼外世界的向往和渴望,读出围观者从哄笑到没做声的情感变化。四。拓展1、教师2、拓展想象:老人最后会怎么做呢?为什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好文档,供参考11/16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好文档,供参考12/16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好文档,供参考13/16(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配乐,想象说话: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文档,供参考14/16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
本文标题: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61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