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编5篇)
好范文解忧愁1/2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编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编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材分析: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1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好范文解忧愁2/26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好范文解忧愁3/26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二、诵读课文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三、自主探究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一)第一关相约苏轼1、出示题目2、小组派人闯关。(二)第二关寻赏月人好范文解忧愁4/261、出示题目2、小组派人闯关(三)第三关携手怀民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2、小组派人闯关(四)第四关庭中步月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2、小组派人闯关(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好范文解忧愁5/26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六、体会作者的心境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教师引导: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好范文解忧愁6/26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2、老师小结。七、背诵1、按提示背诵。本文是1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记承天寺夜游(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经过)庭下,水中,盖。(经过)何夜?何处?但少。(经过)2、背诵全文。八、作业板书: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清澈透明好范文解忧愁7/26意境疏影摇曳)皆景语情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好范文解忧愁8/26猜一猜他是谁?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他在黄州写的1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二、识其人。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1、解题——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2、作者简介。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好范文解忧愁9/26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三、品苏轼小品。1、背景介绍。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om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生字、读准音(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3、看注释、通文意好范文解忧愁10/26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6、全文译文:四、与苏轼对话。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资料链接三:好范文解忧愁11/26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1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五、与苏轼共赏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好范文解忧愁12/26点?空明交横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好范文解忧愁13/26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六、觅苏轼知音。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小组讨论。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明确: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好范文解忧愁14/26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正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68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