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海教师培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2013.10一、基本概念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选用教材、教法给学生以最大的知识与能力的帮助。(“满堂灌”、“满堂讲”)教师教的怎么样?就需要“评教”。教师的类型:“敷衍型”——“什么是浮云”;“苦行生型”——“掉书袋”;“智慧型”——聪明反被聪明误”;“大任型”——“创造着语文经验”。学生的学习: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两大类:接受式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立型——师生是天敌;服务型——师生是服务者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和谐型”——师生是学习伙伴教与学的形式:先教后学——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先学后教——学生先学,不会的地方老师再教;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学与教、教与学是一对和谐的范畴。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上课的害怕评课的难为情参与者隔岸观火案例一: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1968年于北京)徐州一中上课评课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一次教学第一次评课介绍作者介绍文化大革命(背景资料:文字、图片)读诗,理清作者思路听录音,对比着读诗鉴赏诗歌(自读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文革、知青、语言小结罗某(特级教师)时间上需要重新调整,时间上拖堂10分钟,时间安排前面松后面紧,关键的东西仓促。例如:图片可减少些,表现诗中的典型的东西即可,后面是对诗歌的理解是关键,至少应该30分钟左右要学生读课文,理解诗歌,结合诗歌字词用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时间问题需要适当调整。安排顺序上有些地方需要适当调整,例如:介绍文革背景,对学生来讲你处在当时环境下该如何?先让学生读,读过后放录音,即可讲思路,再结合课文进行讨论,写文章行文如流水,一环靠一环即可,对课文整体把握再局部分段把握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还不够,显得课堂老师讲的多(时间紧)大部分都是你讲,讨论还未发挥,都是老师的点拨,为表现出“开放性”,特别是最后对诗歌的感悟。田老师:第一次上这个课之前我们今天谈的问题他已经认识到了,我思考的问题是“当老师认识这些问题后,为什么还不愿意改进?”不愿意割舍?结构的安排:1.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时代2对学生理解课文诗歌有帮助学生花多少分钟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的安排新课程面临的困难: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实践有限对于好课的标准:1.听课者的理想是他品读的很充分,同时又知道品读,这个品读又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诗通过老师的理解品读,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讨论异常充分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创造和加工,“讲什么?不讲什么?”语文老师的智慧体现在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难题上建议:1.背景图片用时15分钟,调整到5-10分钟;2.品读方面,听完录音,激发大家对比,句子的处理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本身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教材3.老师对学生的主题方面尊重不够,我觉得学生时间比较紧造成的苏某:我认为教师的粉笔字还有一些问题,字写在哪儿要有规划,今天课堂教学,老师写的粉笔字少,而且没有规划。语文老师要敢于写板书。李某:我认为教师的普通话还不错,只是徐州的特点太突出了,就是“徐普”色彩太浓了。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要字正腔圆。张某;我以为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上还不美观,基本上都是下载的,要改造;使用课件也要规范,不用时要关闭,老师上课时就忘记了。上课者与评课者之间关系上课者是众矢之的评课者各抒己见(一千个评课者有一千个哈默莱特)案例二:《猴王出世》引发的争论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落幕,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浙江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大赛上名落孙山,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争鸣。○《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热点与争鸣:语文到底应有几张脸《猴王出世》实录(王春燕)语文不能得鱼而忘筌——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王春燕)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张祖庆)解放教师,解放语文(赖配根)○《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期略读耶?精读耶?(论坛实录,执教者及多位专家、特级教师参加○《福建教育》2009年A1期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教?《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王春燕)我这样教略读课文——对《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思考(王春燕)对王春燕老师《猴王出世》一课的几点看法(施茂枝)学习略读与浏览是略读课教学的逻辑起点(林润生)○《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期点亮语言的灯——《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评析(王春燕)小说教学的阅读取向(王崧舟)专家批评将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这也许是这节课“意外”落选的主要原因吧。那么,这节课,是否就像评委们说的那样“略读课文精读化”?我们还是好好回到课的本身中来。解读此课设计者在教学预案中的阐述,再对照课堂演绎,似乎不能完全将此课定位为“略读课文精读化”。朗读指导技术化倾向。细看实录,确实发现朗读指导有比较重的技术化倾向。这不可否认,如果教师换一种引导策略:比如,谁来读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脑子里冒出了哪些猴子活动的画面?来,通过你的朗读,让这只猴子在我们眼前跳起来?教师牵引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这节课,从整体看来,确实存在教师牵引比较严重的现象。教师布置孩子们去研究语言,并给孩子们留下适当的自学空间。交流的时候,教师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不可待地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两个点上来,进而按着自己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控制得过于严密。争论的焦点一是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关注什么?王春燕老师认为本课教学探索的重点由重“内容”向重“形式”转变,并实现了“课文内容与言语形式揣摩高度融合”,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起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变得“精确妥帖”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但是,有人认为,《猴王出世》作为古典名著的节选,古代白话文的表达,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在于如何理解文本。二是略读课文该怎样教?王老师认为课堂中她带领学生以“语言表达”为经,以“人物形象”为纬,突出教学重点,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领悟课文语言体现于节奏、韵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为主线,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但也有专家认为,该课的教学,未能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整个教学教师牵引过多,把它上成了“精读课文”。案例三:音乐巨人贝多芬徐晖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专家评课王某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一篇好课文?它是否适合语文教学?他在评课时说:“紧扣人物的性格来进行外貌描写,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杨某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言语技能,解读文本蕴含的教学行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教学。因此,她说:“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是好的,体现了导、学、练的教学思路,很有价值。”泰州中学的特级教师董某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质疑:这篇课文是不是一篇好文章?他说:“文章的标题是《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的内容写的是贝多芬被人误解以及它内心的孤独,文与题不符。”吴某说:“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如此教学就异化了语文课程。”王某讲:“学生通过文章能不能真正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碰到厄运,人们能不能扼住命运的喉咙?这就很难说。”吴某说:“这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紧扣人物的性格来进行外貌描写,而85.7%同学在谈这节课收获的时候谈的是思想收获,这样教学就出现了拐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是不一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徐某认为:我们应该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方面来评价这节课,我认为:“我觉得这节上得比较平,师生都比较拘谨,各自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没有高潮。”吴某说:这节课基本上没有语文味。这样的课就不要评了,浪费时间。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特点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什么评教师的教评学生的学评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的“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扎实一是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充实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丰实三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平实四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
本文标题:教师培训评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