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整合能力培训模式与方法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教师整合能力培训模式与方法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的课程整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在探索课程整合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普遍开展课程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水平严重的影响了课程整合的开展,他们还不能掌握那些新出现的教学媒体,还不能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大部分教师在设计、制作、收集、改编教学软件或教学媒体等方面力不从心,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仍用传统的说教或讲授方法,媒体成了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因此,要想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顺利进行,必须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能力,掌握课程整合中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2006年海宁市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与研究》,在总课题的规划下,我校申报《教师整合能力培训组织与管理、实施方法研究》这一子课题。东北师大是我国从事教师教育的一所著名的师范大学,近年来又专门进入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全国1000多所学校进入了由东北师大主持的信息化研究课题,都取得很好的效益,教师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新近东北师大又成立了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并由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式人物钟绍春教授亲自担任主任。根据与东北师大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享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整合教学实践等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将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工作,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在海宁市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规划下,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在与各实验学校的互相配合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体系。(二)研究内容: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训的模式。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训的方法体系。(三)主要观点和创新:在市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相信技术研究院的规划指导下,本课题能得到高等院校专家的技术与理论支持,又能在全市各实验学校的协同研究,定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研究实效。改变国内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借鉴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帮助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设计学习课程内容,制定和引导课堂活动,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多种模式的授课,提高培训的实效,我们主要的做法设想是:实践为主的精讲多练模式、基于主题的任务的驱动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索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基于实例的分析讨论模式。培训主要采用分级培训的方法,内容包括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整合必须配合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整合,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让已掌握教育技术的教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学习者恰到好处地运用教育技术,比如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学生思维转折处或困惑处,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将能够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依靠其它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不能完成或者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教学任务。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文献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并不是我校首开先河,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已经开展类似的研究,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借鉴他们的做法,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整理,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运用因果法、比较法、辩证法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反复思考,得出规律性的认识。2.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们的课题实验因紧贴教学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本身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将围绕中心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人力和时间的安排,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最受教育工作者欢迎,运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相结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将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提出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变的初步设想,制定计划,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先后顺序等。在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采取行动,组织活动,研究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每隔一段时间(半个学期)进行分析与评价,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及时总结,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新的对策。4.技术路线(研究的策略)采用分级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已有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与分析,并结合学校的情况,可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培训,以便培训更有针对性,也更适于各位教师的不同需求。(1)初级课程班:也可称为普及型。该层次培训班是实施整合的第一阶段,即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主要针对教育技术不太了解,信息技术水平薄弱,不会使用一般信息技术媒体的学科教师。教学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基本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学科教育信息的处理与管理,并能运用多种媒体工具制作基本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应用。(2)中级课程班:也可称为提高型。该层次培训班是实施整合的第二阶段,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封闭式或开放式),主要针对具备初级课程班的水平,已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想进一步提高的学科教师。教学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加以整合,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原理、策略、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合理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初步掌握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能力,并获得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学科教学当中,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高级课程班:也可称为研修型。该层次培训班是实施整合最高阶段,即全方位的整合,主要针对具备中级班水平,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并能够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师。教学目的在于了解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了解国内外典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的状况,熟练运用包括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五、实施步骤(一)实验的前期工作具体时间:2006年7月—2006年8月1.课题组召集实验开题会,宣讲课题实验方案。2.进行实验准备工作(1)组成实验指导组。(2)落实实验教师。(3)制定各学科实验方案。(4)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二)实验的中期工作具体时间:2006年9月—2007年6月1.开展教师整合能力培训模式与方法体系的具体研究,按实验的技术路线(研究的策略)进行培训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包括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教学理论,在培训中,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改变教师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在这部分理论的学习中,可以邀请专家作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也可以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促使教师认清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按不同的层次分为:初级课程: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多媒体讲稿制作、网络基础、几何画板(选修)。中级课程:学与教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东师理想为主)、整合实例(包括语文、数学整合实例)、网络与课程整合。高级课程:教育技术与教改(包括典型的整合项目介绍)、现代教育理论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级应用、高级教学设备应用、信息安全知识、校园网络管理等。2.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学科)的设计与实践(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研讨、设计、演练。(1)初测与评价实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科)的能力;(2)有序地收集实验资料和数据;(三)实验的后期工作具体时间2007年7月—2007年8月(1)对实验探索出来的理论、模式、方法、经验、事例、数据、典型课例等进行深入的研究;(2)撰写报告和论文,以呈现实验研究的成果。(3)准备接受实验总课题组验收的整合课课例若干节,包括简明的说课稿、教案、教学评价三部分。对教学过程或提供录像或听课。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与网络对话,加快专业成长》沈海生论文《海宁教育》2005年第五期2.《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和学》沈海生论文《火花集》2003年3.《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周芳一般课题2005.9结题4.《网络教研,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练功房》沈海生论文主要参考文献:[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2]刘志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6期[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4]高建君,整合:对传统的“扬弃”,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6期[5]叶力汉、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1期[6]罗可颐,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的学生适应性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1期七、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沈海生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研究,2005年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论坛”建立合作关系,是“阳光教育”版块的主要成员,并由此转化为我校的省级课题《开展网上教研,促进农村小学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现已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吴正元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有担任语文教学的经验,获得网络管理员认证资格。周芳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起进行《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其中有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专项内容,现已结题。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由于本课题是海宁市教育局2006年的一项重点工程,在市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相信技术研究院的规划指导下,本课题能得到高等院校专家的技术与理论支持,又能在全市各实验学校的协同研究,定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研究实效。学校现以接入由电信主干网的光缆组成的教育城域网,校园网也组建完成,建立了“新仓小学网站”()和“网络教研室”,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个人博客,平时的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一起。有17人完成了“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07年将有20多人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为本课题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达到一定水准,现有计算机房一个,配备计算机48台,各办公室都有一至三台计算机,全部接入教育局域网及因特网,教
本文标题:教师整合能力培训模式与方法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