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参考5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参考5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像我们熟知的陈寅恪先生,他是为那个时代付出了双眼的,即便如此仍然坚持在西南联大授课并且完成多部巨作。像闻一多先生,他踏上了他的“殉道之路“再也没有回头,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高呼“我们一定要和平”,在76年前的这个七月永远闭上了双眼。还有华罗庚教授,在西南联大授课的日子里,他在昆明城外二十多里的两间小厢楼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还有钱穆先生,先生编纂的《国史大纲》让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是不会被打败的。他讲“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朱自清先生讲“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时时遭受教炸,他在《论轰炸》中讲轰炸是火的洗礼”。在抗战期间,许多西南联大学子都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为国效力,那是一段我很陌生的历史,之前只是略有耳闻,没想到在看《西南联大》纪录片时有一次认知。穆旦先生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九死一生,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他的诗祭歌里写到:”你们身体还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穆旦是幸运的,然而伟大的牺牲者诸如朱谌先生等,他们的名字永远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篆刻,他们不应该像穆旦诗歌里写的那样“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他们应当永远被我们所有人铭记在心。许渊冲在《永远的西南联大》里面讲“国家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和风骨,尽显于此。”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八年弦歌不缀,正是中国群星闪耀时。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二那时候的西南联大,简直就像是破旧不堪的杂房。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一切的一切,都不如现在的学习条件。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那里,学生们都不负韶华,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宿舍,可还是有一部小部分人不珍惜,甚至“厌学”。说来羞愧,其实我偶尔也会有这种想法。可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这些问题在当时根本不值一提。我有时也在思考啊,良好的环境到底是在为学生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的惰性和优越感?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三原本的西南联大看似“三强联合”,但始于战乱,在人才方面的聚集达到了巅峰,物质方面却近乎为零,毕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活着”,便是一种眷顾。四个字概括宿舍的居住环境,就是小、挤、乱、脏,对于一些教授等人而言,苦苦寻求的不是更好的学习环境,而是一个立足之地,仅此而已。夜幕降临,所谓灯,也不过将棉花搓得极细,当作灯芯;晚上臭虫是常客,一觉睡到大天亮是稀事,久而久之,人与虫之间便达成“和平共处”;戏称的“八宝饭”、代代相传的教科书,回归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许多放到如今都无法忍受的事情,在过去都成了平淡的日常,但也是师生一次次的顶着炮火上课,一点点棉花燃烧出的纤弱火光,照出了教育史上的无数本巨作,托起了多个领域的“巨人”。可见好的学习环境并非教育根本,而是一种辅助。西南联大坐拥极佳师资,又在一个极端环境下,诞生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并非教育资源多么好,而是师生间由内而发的坚卓情怀,与改变当时政治局面的决心,是股主动而非被动的力量,铸成了这个教育界的神话。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四联合前的南开大学遭到了日军的轰炸,炮火彻夜违停,短短一夜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当时正在南京躲避日军战火的张伯苓听闻此消息,想到自己数十年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他既悲凉又愤怒。但张伯苓没有屈服,也没有放弃,他异常坚定地说道:“我深信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南开大学为复兴祖国而产生,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南开大学也一定存在!”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临时联合后两年,日本侵略者再次投下大批炸弹,给重庆南开中学造成了严重损失。张伯苓立即派工人修整,迅速复原,师生照常上课。当时有人担心日机再来轰炸该怎么办,岂不是没完没了了吗?张伯苓却坚定地回答:“再炸,再修!”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让我感受到了张伯苓的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坚毅品质。刚毅艰卓的校训正源自这些可敬的教育家身上!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五《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中,我们随着一段段的回忆和讲述,回到了那个有热血、有激情,每个人都怀揣这梦想的时代。它的成功离不开教书救国的学者们,学校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人担任老师,残酷的战争无法浇灭他们教学的热情;它的辉煌离不开读书报国的学子们,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了邓稼先、杨振宁、汪曾祺等国家栋梁,他们为我们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正是这样走出了众多大师的大学也。虽然仅仅存在了9年时间,但是其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毕业学生3882人,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从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到东北全线沦陷,国民政府的抵抗不利,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的大师们才决定南迁校园,继续传播先进的知识文化,发扬和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复兴中国做出了文人自己的贡献。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微薄,但是星火燎原,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都有人为家国和文化付出,这才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底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好好学习,继承大师们的遗志,才是对大师们最大的致敬!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七在西南联大存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它培育了两弹一星获得者,一百七十多名院士,还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已离我们久远,但那些人他们的事,那些即使已化作尘埃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永远被我们记得。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匮乏却有高贵而伟大精神的学校,见证了战火中知识分子们的韧劲,它被我们仰望并尊敬。看完《西南联大》后,我也仔细想了想......我们生活在优越环境里的学生是怎么了?难道我们只需要坐享其成,读着前人的成就而不需要奋斗了吗?邓颖超说过:“希望你们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一代,而是用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的一代。”我们不该丧失应有的斗志,像温水中的青蛙安于现状,唯有珍惜当下,坚韧不拔,勇于创造,自强不息,才是对先辈们努力的最大尊重。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八《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看完后,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艰苦、坚守、坚毅。艰苦——教学环境艰苦,住宿环境艰苦;坚守——学生坚守学业,教师坚守教育事业;坚毅——上述两点,不正体现了人们的坚毅么?有一位人物让我难以忘怀,他就是金岳霖——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他把上百页的书稿装在一个公文包里,每次防空警报一响,他就拎着公文包往山坡上跑。1920年,金岳霖在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回到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清华大学哲学学科。随着西南联大的迁校,金岳霖一路把正在撰写的书稿一路从北京带到长沙再带到昆明,在他看来,书稿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每天上午10点仍是金岳霖固定的写作时间,《知识论》、《论道》等个人著作也都在那时诞生。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九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2月19日,师生在租借的教学楼里召开誓师大会,开始搬迁过程,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少数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有男同学200余人则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此“旅行”非彼“旅行”,也并非是今天你在网上一刷便云集在眼前的各大旅游团,旅行社。相比出游而言,这次旅途更是一份坚忍、一种风骨、一片赤心,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仅为在战火纷乱的中国里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然而旅途中也不失为风雅,各家名集也常在此时面世,汪曾祺《受戒》中的荸荠庵,冯至《伍子胥》中奔波逃亡的桥段都在这一时期内得以获得灵感,得以被赋生机。即便“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们也依然“上下求索”。在经历过风雨的洗礼,烈火的考验之后,血汗磨砺出的果实也自然是甜的。当学生们终于与自己的大学相会,最终躺在青天下的草坪之上时,从前的一切艰难、一切曲折似乎都已是过往云烟。他们似乎忘记了山路的崎岖,忘记了湖海的汹涌,忘记了烈火的威严,忘记了自己远离家乡,忘记了自己仅剩孑然一身,只记得眼前的一片嫩绿是多么可爱,多么怡人。头顶的一片碧蓝是多么纯真,多么清澈。他们俨然是一位位王子了,肆意享受着每一寸空气、绿草以及碧天,倒也安然自在。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十西南联大融合了三所大学不同的学术风格,崇尚学术自由。在那个战火连天,时不时便会来一次空袭警报的时代,那些教师们常常怀揣书稿拼命奔跑,更让人惋惜的是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只能重头开始。但是,在那么坚苦的时代,依旧有许多学者为后代留下了部部不朽著作。由钱穆先生所创作的《国史大纲》更是在当时成为了各个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学生与知识分子之间起到了一股凝聚力。《西南联大》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就是朱自清先生,曾经的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诗人、散文家,直到我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先生即使有助教老师,也要亲自批改学生的作业。从这点,我感受到了他的严谨,他的担当。他为了中国的崛起一直在努力。这时再回头看他的文章,曾经因为背诵而让人觉得枯躁,在那个时代,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宁静啊。
本文标题: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2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