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新市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培训活动资料
新市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培训活动资料培训时间:2006年9月21日培训地点:五四路小学负责组织:新市区教研室参加人员:本区六年级语文任课教师主讲人:前进小学石爱玲相关资料:一、解读教材,把准编者意图本学期使用的人教版第11册教材,是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为思想指导进行修订的。它全面准确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综合性,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1、课文分量增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共有32篇文章(包括精读、略读、选读),题材、体裁、类型多样,有散文、童话、寓言、诗歌、故事,还有文言文等。教材这样编排,不难看出编者的用心是用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避免教师机械的琐碎的分析讲解,让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获得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重点训练项目,突出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这册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有两个,即两个“读写例话”中谈到的分别为教材42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115页“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第一个“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他强调“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地思想感情地主要方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115页读)。所以说这两个训练项目上承和深化了前面所学的读写基本功,既体现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又突出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突出了在训练中进行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同时更突出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3、课后思考·练习,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的数量比以前削减了;题目设计上,重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加强综合性,如《开国大典》思考·练习3。读句子,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词句讨论交流。(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2)句“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目光一齐”中“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另外,许多课文都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部分背诵,这样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如《林海》《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鸟的天堂》《第一场雪》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弹性。【】其实,这也增加了咱们教师的教学难度,你让他自己选,他选的那段不考不就坏了吗。(有可能轩然大波,可谈谈自己的办法以《林海》为例在讲岭(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林(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花(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待讨论)【】4、思考·练习中的“读”“背”前置,强化了朗读,注重了感悟和积累。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的编排,都把“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编者主要目的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首先,力求突破“理解为先”“析为主线”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读”“背”在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的重要性。把内容的理解和基础及技能训练安排在“读”“背”之后,就是充分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如此要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改变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氛围;又富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其次,把“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作为第一练习要求提出来,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新版教材尤其重视朗读、背诵、体悟和积累,仅第11册教材而言,我数了数,要求“有感情朗读”和“朗读”的课文达到了17篇,要求背诵全文或段落的课文有12篇(含古诗和文言文),另外,8个“积累·运用”中均安排了“读读背背”的内容。由此可见,“读”“背”和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5、“积累·运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精神。过去,这部分比较重视字、词、句的单项训练,现在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变化,转为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读读背背”安排的都是精彩语段,有名言警句、成语、古诗词、歇后语,春联等,侧重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和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习作”降低了要求,调整了内容,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像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以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为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加强研究,改进教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新课标精神充分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二、明确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教材说明的第3页)8条三、教材教法建议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课改的大环境下,阅读教学要重视以下几点:(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双基”,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双基”是指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文基本技能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册教材里,要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我认为首先,还是要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只是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如采取归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或在具体的运用中指导学生正确分辨。同时,要求学生提高写字的速度,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第二,要重视加强词句的训练。词句的训练主要是落实三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为此,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教材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内容,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语言积累的另一途径是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指导学生选好读物,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课外阅读,要给学生以明确的读书范围,如:名著和科普读物。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课外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是词句训练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我们本学期的重点训练项目。第三,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以“读”(包括朗读和默读)为主要教学方式,运用不同的形式,使读具有一定的量和效果。因此,教学时“读”就要体现层次性了。即每一次读书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目的。如第一课时,要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等。当然,这是一般而言,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这样做。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但要注意,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价值观,也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老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达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以及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就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阅读教学,还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默读的训练,有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默读课文,我们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让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对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第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要侧重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要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分析概括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但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是可以进行适当训练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还有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平时把报纸上的一句话新闻,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听,然后让大家概括出这段新闻的内容。第五,继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靠阅读。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就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尤其是小学毕业阶段的语文教学。下面以25课文言文《学弈》一课作以分析供大家参考:这一课分四步进行教学——读、悟、练、创《学弈》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练,练中创”。1、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要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范读,把词句的停顿、语词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读通乃至背诵奠定基础。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读,达到熟读成诵。2、悟——诵读古文,读中自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读中自悟,逐词逐句悟。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了“通国”、“之”、“善”、“弈”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这句说明“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的意思。这样逐句读悟,促进了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明白了这篇短文具体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及其结果,从而对整篇短文有了总的认识。3、练——观察画面,练说促思当学生对《学弈》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可以把画面用纸遮住一半,留一半,分两次观察两个人学下围棋时神态的变化。先出现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下围棋的情景,再出现另一个人一心二用、左顾右盼的情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跃然纸上,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随即,出示一个问题:“学不好,是由于我的智力不好,对吗?”这样,学生们纷纷就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结合画面,发表了个人见解,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达成共识后,再出现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练说。从而促进学生对古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4、创——改写古文,创新课堂为了促使学生对《学弈》这篇古文的句法、内容、感情等理解的深化,在教学中,我还采取过让学生动笔把各句话
本文标题:新市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培训活动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8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