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编5篇】
好文供参考!1/21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什么是电磁铁,五年级下期湘版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2、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3、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4、学会制作电磁铁。教学准备:1、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2、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好文供参考!2/2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生答。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二)学习新课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2、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学生汇报。好文供参考!3/21(2)电磁铁有南北极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3)、电磁铁两极变化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好文供参考!4/21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设计实验。教师小结。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一)巩固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2、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3、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4、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四)、布置作业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好文供参考!5/21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设计理念: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教学目标:好文供参考!6/21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准备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好文供参考!7/21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3、学生回答。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好文供参考!8/21(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好文供参考!9/21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四、制作望远镜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好文供参考!10/21续研究。五、课堂小结教学反思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篇】好文供参考!11/2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好文供参考!12/212、师生交流。(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4、全班交流。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好文供参考!13/213、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教学重难点:好文供参考!14/21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
本文标题: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95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