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数学精编教案【优秀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数学精编教案【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数学精编教案【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二)实践动手作图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参考资料,少熬夜!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4、请同学们画出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三)巩固练习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组1(四)归纳整理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五)课外练习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高中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瞬时速度的定义;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教学难点: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问题情境。平均速度:物体的运动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平均速度。问题一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段内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如何刻画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问题二跳水运动员从10m高跳台腾空到入水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秒后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为h(t)=-++10,试确定t=2s时运动员的速度。参考资料,少熬夜!2。探究活动:(1)计算运动员在2s到(t∈)内的平均速度。(2)计算运动员在2s到(2+?t)s(t∈)内的平均速度。(3)如何计算运动员在更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探究结论:时间区间t平均速度------当?t?0时,?-,该常数可作为运动员在2s时的瞬时速度。即t=2s时,高度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二、建构数学1。平均速度。设物体作直线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以为起始时刻,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可作为物体在时刻的速度的近似值,?t越小,近似的程度就越好。所以当?t?0时,极限就是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三、数学运用例1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方程为,其中位移单位是m,时间单位是s,,求:(1)物体在时间区间s上的平均速度;(2)物体在时间区间上的平均速度;(3)物体在t=2s时的瞬时速度。分析解(1)将?t=代入上式,得:==/s。(2)将?t=代入上式,得:==/s。(3)当?t?0,2+?t?2,从而平均速度的极限为:例2设一辆轿车在公路上作直线运动,假设时的速度为,求当时轿车的瞬时加速度。解∴当?t无限趋于0时,无限趋于,即=。练习课本P12—1,2。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回顾小结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2实际应用问题中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求解;问题2解决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问题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当?t?0时,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极限值。问题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2极限的思想方法。3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法。五、课外作业高中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教学难点:分层抽样的步骤.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二、学生活动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x,x,x,即40,32,28.三、建构数学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参考资料,少熬夜!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类别共同点各自特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3.分层抽样的步骤:(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参考资料,少熬夜!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2435456739261072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数分别为12,23,20,5.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数学教案【第四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3、重点、难点: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三、学法指导参考资料,少熬夜!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四、教学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一)、二面角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文标题:高中数学精编教案【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98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