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科学教案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科学教案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科学教案1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教学方法:实验与操作。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镜子。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2、学生活动。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参考资料,少熬夜!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四、将阳光“请”进教室.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2、学生活动。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五、制作潜望镜.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2、学生讨论。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4、学生动手制作。科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2.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qi枪的原理;(3)会制作空qi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1.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瓶子、气球(2~3套)。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参考资料,少熬夜!2.空气有质量: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3.压缩空气: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4.制作空qi枪: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qi枪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2.学生回答。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4.学生交流。5.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2.学生假设。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1.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参考资料,少熬夜!7.提问: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10.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第二课时(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3.学生讨论。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①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②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③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④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⑤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10.师生小结。(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4.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讨论汇报。7.学生回答。8.教师小结: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参考资料,少熬夜!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1.演示教师自制的空qi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qi枪吗?2.指导学生制作空qi枪。3.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qi枪。(强调:不要对着人)4.游戏:比一比,谁射得远。5.讨论:为什么有的空qi枪射得远?(四)总结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学会使用温度表。(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2)学会温度的读写。(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三)课后研究: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科学教案42林中的树教学目标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教学准备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参考资料,少熬夜!一、问题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第二课时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参考资料,少熬夜!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三、总结与拓展。(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科学教案5各位老
本文标题:科学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09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