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教材第4页列举了杨桃、榴莲、青椒、橙子、猕猴桃、苹果、西红柿、紫甘蓝八种剖面十分有特色的蔬果,它们的外轮廓与内剖面截然不同。常见蔬果的外轮廓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利用教科书中的图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剖面特征,启发学生:大家由蔬果的剖面联想到了什么?右下角的文字,提示冷暖色的运用可突出视觉效果。教材第5页上方,对本课作业进行了步骤解析,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也可依步骤演示绘画方法。参考两幅学生作品,从中借鉴色彩的表现方法。在拓展版块,让学生了解除了独立的图案,还可以拓宽创作形式,重复组合图案形成连续纹样。教学思路:本课是第1课的延续,内容是复习色彩的冷暖知识,但形式有所改变,是以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蔬果为创作主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吃水果时,多数是家长削完皮或切成小块给他们吃,学生很少接触蔬果的剖面。因而这一创作题材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奇妙的,较容易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多展示蔬果的剖面图片,为学生展现一个神奇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的创作需要铺垫,教师应多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蔬果剖面,并大胆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结构特征。对于果肉与果核(种子),可尝试用点、线、面去概括表现。教师可在引导观察的基础上,示范绘画,使学生能直观地学习到如何将观察到的剖面画成形象饱满的图案:先用线勾画出蔬果的轮廓,再依据剖面特征,画出细节。最后,简单复习色彩的冷暖知识,利用冷暖对比画出艳丽的图案。除了绘制独立的图案,也可以将独立的图案进行重复排列,组合成连续的纹样。教学建议:(一)引导阶段1.谈话交流: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蔬果在外形和色彩方面有什么特征。参考资料,少熬夜!2.教师出示蔬果以两个杨桃为例,分别横向与纵向剖开,引导学生观察其剖面是什么形象,什么颜色。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二)发展阶段1.教师示范用切好的杨桃片组合形式重复的“图案”。2.师生观察分析教科书列举的蔬果剖面,说说分别有什么特征。3.教师分析教科书中的绘画方法,学生学习如何用点、线、面概括、归纳剖面的形式美,如对称、均衡、放射等。4.学生构思①采用什么蔬果剖面进行创作?②怎样描绘剖面?③如何表现画面色彩的冷暖效果?5.学生创作。教师提示: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形象描绘,注意色彩搭配。(三)展示与讲评阶段将创作同一蔬果剖面的学生作品进行归类展示、比较。选出效果较好的作品向全班介绍,同时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四)收拾与整理阶段整理美术用品,注意环境卫生。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第二篇】1悠悠老街一、教学目标:1、探访老街的历史和文化2、学习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老街进行记录或描绘3、在感受和表现老街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尊重及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用美术形式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记录或者描述。2、难点: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老街。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教师)课件、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参考资料,少熬夜!1、欣赏各地著名的老街,初步感受历史老街的风光。揭示课题《悠悠老街》2、说说自己家乡的老街的历史和故事3、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自然风光。4、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上各种古老建筑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历史建筑的特色。5、引导学生欣赏一组反映老街上保留着的传统风俗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传统文化。6、学习建议:课后和学生一起寻访老街上的传统风俗和历史建筑。第二课时1、观看老街视频,揭示课题2、交流:和同学一起用相机或画笔记录老街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时,有什么困难?又有什么趣味发现?3、写生创作指导(1)欣赏表现老街的风貌的优秀美术作品(2)教师讲解并演示创作写生的方法4、同龄人作品欣赏5、学习建议:通过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6、展示评价7、拓展: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悠悠老街教学反思: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第三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源于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图形联想》,属于教材体系四个领域中的“设计应用”范畴。本课在原来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拓展,突出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设计案例入手了解生活中的图形联想,理解图形联想的概念和方法,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图形联想的应用,然后再将自己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设计:根据图形联想的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个吉祥物或标志。本课在设计思路上把握住“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有共鸣、有需求,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寻找生活中的图形联想,通过图形联想的作品欣赏分析,了解图形联想在设计及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解图形联想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考方式。2、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即为自己设计一个吉祥物或标志,。3、学生创造力想象能力培养的渗透。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教学重点:通过图形联想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图形联想的创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学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图形的概括变形表现。(三)教学准备:师:课件及相关资料。生:彩色水笔、剪刀、双面胶、16开作业纸一张。(四)教学过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介绍,导入学习内容。(1)老师介绍相关情况。(2)问:A.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B.这五个福娃的造型分别跟什么图形有关?这些图形在这里有什么含义?(3)。教师作相关小结,导入课题:图形联想。2、图形联想作品欣赏,了解图形联想应用设计过程。(1)李宁标志A.这个标志的设计灵感来自什么?B.介绍设计思路(标志设计动画)。(2)悉尼歌剧院A.你知道这个建筑的名称吗?B.你认为它的造型来自什么联想?C.介绍悉尼歌剧院。(3)“鸟巢”(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A.你认为这个体育场像什么?B.简介“鸟巢”体育场。3、总结图形联想的概念与方法。欣赏之后,讨论两个问题:A.这些图形联想来自哪些方面?(生活、自然、图形本身)B.什么是图形联想呢?借鉴组合(结合)变形一些图形(或事物)新的图形(或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4、寻找生活中图形联想的应用。(1)讨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图形联想的例子呢?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2)一组生活中的图形联想设计欣赏。说说你认为它们是怎样进行图形联想的?5、作业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一个吉祥物(或标志),完成后剪下来贴到自己的衣服上。友情提示:图形的联想可以来自你的梦想、爱好、参考资料,少熬夜!姓名、生肖、星座、特长、喜欢的动植物。.。.。.6、作业展示,介绍自己的设计。(1)谈谈你要表达什么。(2)谈谈你的设计灵感。(你是怎样进行图形联想的)(3)其他同学的意见。7、拓展:A.发现生活中图形联想的例子。B.一组有趣的图形联想的作品欣赏。三。试教体会:1、本课教学过程简洁流畅清晰,课堂气氛轻松,由于学生发现这些图形联想的例子都是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课后学生反应,怎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说明学生对本课内容挺感兴趣,同时又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2、在教学设计上,欣赏图形联想的作品,了解它的应用设计过程-----总结图形联想的概念与方法-----寻找生活中的图形联想例子,三个环节比较紧凑,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学生能从容地总结图形联想的方法并能找出一些应用的案例。3、由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图形联想的方法,学生都能轻松地为自己设计一个吉祥物或标志,作业表现比较出色,能基本表现自己的特点,虽然在设计形式上有些稚嫩(如何进行设计表现不是本课的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但都非常真诚有趣。4、几点改进的地方:其一,学生进行作业自评后,可以将作业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鼓励别的同学进行评价。其二,在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对设计进行指导。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参考资料,少熬夜!2、录像带《群马奔腾》;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4、水墨、毛笔、纸等。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4、出示作品:《奔马》(1)提问: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参考资料,少熬夜!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活动三、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1、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提问: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4、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5、作品展览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五、课后延伸: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签到布置宣传窗。2、鼓励学生控索多种画,进行创作。
本文标题: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2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