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4篇】
写作好帮手1/24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4篇】【导读】这篇文档“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一篇】知识目标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重点、难点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写作好帮手2/24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1、导入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写作好帮手3/24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板书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瑰宝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第二层次(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中国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法“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力学原理——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一样(四)说明斗拱的作用下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作解释——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装写作好帮手4/24饰作用(最显著特征之一)。(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第三层次(第6至9段)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屋顶四面坡——屋角翘一起——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比较:与其他建筑体系比较——翘一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中国建筑的着色*特征使用颜色*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中国建筑装饰部件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中国建筑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4、作者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还有打大段的文字,试概括这些文字的内容。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写作好帮手5/24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1律”的一面;又可以“有多样性*的创作”——“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建筑的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二、探究品味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启发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写作好帮手6/24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启发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启发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写作好帮手7/24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1篇短文,介绍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教学过程]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一、“特征”的限定范畴写作好帮手8/24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写作好帮手9/24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四、“特征”的形象表述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五、“特征”的外延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写作好帮手10/24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第三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写作好帮手11/24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二、能力培养目标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重点: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难点: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时安排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写作好帮手12/24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二、整体感知.导入新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1篇科普《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2.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91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写作好帮手13/24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三、感知文,整体把握。理清的结构层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6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