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马说》精编教案精编4篇
写作好帮手1/24《马说》精编教案精编4篇【导读】这篇文档“《马说》精编教案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马说》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重点难点1、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写作好帮手2/24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1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2、展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写作好帮手3/24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世有伯乐(lè)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写作好帮手4/24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食不饱(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不以千里称也(用,拿)策之不以其道(按)虽有千里之能(的)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其真无马耶(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鞭子)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使)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写作好帮手5/24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4、翻译句子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你的收获是什么?2、推荐作业:第一题。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写作好帮手6/24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写作好帮手7/24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作好帮手8/24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五、拓展延伸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写作好帮手9/24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2、推荐作业:背诵默写本文。附板书:《马说》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写作好帮手10/24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写作好帮手11/24祗:只是。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是:这。能:才能。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相等。安:怎么能临:面对。⑵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写作好帮手12/24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二、探讨质疑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写作好帮手13/24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三、拓展探究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四、总结全文写作好帮手14/24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作业本》练习。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写作好帮手15/24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写作好帮手16/24
本文标题:《马说》精编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6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