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班主任培训材料——做心中有爱的筑梦人
做心中有爱的筑梦人前段时间,接到区进修学校任务,想让我就“师德”这一话题和老师们聊一聊,师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从哪里聊起呢,前几天,再次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心中豁然开朗,那今天我们就从习大大的这个讲话谈起吧。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怎样成为好老师呢?习总书记总结了四点: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事、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习总书记在讲话的最后对广大教师给予了殷切的希望,他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此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心中一定多了一份沉沉的责任,的确,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我们肩负的担子很重,一个肩膀担负着孩子的今天,一个肩膀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呢?那我们就从“爱”做起吧!所以今天的题目是《做心中有爱的筑梦人》。什么是爱?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现代汉语词典》爱,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不作任何要求的,理智的,不间断的向对方付出,为对方做事,然后自己收获的是无限的开心与快乐,而这个开心与快乐不会受对方是否主动为自己付出而影响。——百度百科而从爱的构字来看,它属于会意字。上面的部分爪子头,代表手;表示人都寻求爱,中间部分秃宝盖,读作mì,在甲骨文中就像覆盖东西的幕布或大方巾的形状。中间的心,甲骨文中就像一颗心的形状,表示有爱心。下面部分折文儿,“夊suī”,表示行走,引申为行动。这四部分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亲手把方巾给别人,用行动来表达爱心。综合以上观点,究竟什么是爱?通俗的说,爱是一种给予,一种行动,一种情感,一种奉献。我们这里所说的师爱应该是博大的,宽泛的,它包括爱祖国,爱教育,爱岗位,爱学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向善是为师之道“善”的本意应该是善良,我把它广义地理解为善良、友善、无邪、美好。我认为向善就是用心去追求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既包括思想,也包括言行;既对人、对事、也对物。)谈到“善”,可能很多老师想到了孔子所说的“仁”。何为“仁”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就做到仁了。“恭”就是恭敬。一个人应该对世界、对他人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宽”就是宽和。一个心宽的人,看到的世界一定是宽阔的境界。“信”就是信用、诚信。谁有信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敏”不仅仅指敏锐、敏捷,还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上。“惠”就是精神和物质的恩惠。在平日的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用“恭、宽、信、敏、惠”善待自己的学生、同事、家长,亲人,甚至是陌生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一)友善待人善待学生。经常有人说,“假如你不会善待孩子,就不配做父母”,“假如你不会善待学生,就不配做教师”。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善待学生的身体、善待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一颗心去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下面的几个事例却让我们汗颜。2014年9月23日,网友爆出“8岁男孩因犯错被逼向全班下跪”的一张照片,顿时成了整个9月的舆论热点。舆论普遍认为,这位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逾越了教育底线。点评: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因调皮捣蛋、怕做作业而犯过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对于那些曾罚我们跪过的个别教师,纵使时光过去十几二十年,那段难堪的记忆,似乎永远都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这,或许就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我们难以想象,这位被教师逼迫面向全班同学下跪的小男孩,当时的内心是否有过无助、无奈甚至茫然的感觉?此后的若干日子里,这个8岁小男孩在同学们面前是否还有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天真无邪?这次处罚是否会给他以及班级其他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在教师“爱”的名义下,他们的心里是否从此对这位教师有了对立感或恐惧感?2014年9月2日,信宜市大成镇某小学发生一起教师性侵女学生案,受害女孩小黄(化名)当时在该校就读三年级,年仅9岁。强施兽行的苏某是小黄的班主任。目前,施暴人已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最近,刚刚在1月10日,一则“小学生日记记录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的新闻被各大网站转载,其主要内容为一网友在整理儿子的书籍时,无意发现孩子的日记本中记录了班主任梁老师平时粗暴对待他们的一些事情。关于辱骂学生的情节有:“那一次,只因为反复读了几次段落而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她就破口大骂:你们就是猪和牛的结合体!你们父母就是牛!猪!猪!你们都是猪!够蠢哦,简直都不懂怎么形容你们了!”关于打嘴巴的内容有:“有一次第x组值日那会儿,白板没擦(忘记了嘛),接着她就大声叫道:第x组站起来!咣当!第x组手足无措地站起来。打嘴巴五十次!啪啪啪!清脆的响声。某某某!没听见!用力打!她一甩手,那个同学立刻重重地打下去,连打的是自己都忘了。”……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我也曾经在无意中阅读过一个孩子写的一篇短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已成为著名企业家的某某开着大奔驶向全市最高档的一家宾馆,然而就在快到宾馆大门口处,却发现有一个乞丐在这里乞讨。定眼一看,原来那乞丐正是自己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作为老师,当我看到这里时,心里不免有一些气愤,因为我了解那个孩子的班主任是一个对工作很负责任,且争胜心很强,怎么在孩子的心中竟是如此令人讨厌?后来找个机会与这个孩子闲谈,他告诉我,这个班主任老师对同学们伤害很深,经常在班里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动不动就说“笨死了”“白痴啊”。且不说这个孩子的泄愤是否可取,但是,这件事也在告诉我们,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家知道,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是自杀身亡的,但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蘸满墨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当时,年少的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还没有罢休,又让她在走廊和操场上绕了一周,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回家后,三毛没有把在学校受到的羞辱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她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达七年之久。“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这就是心理学互惠关系定律。最近的一期《青年文摘》中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喜欢与尊重》,文章很短,我们一起看一下:喜欢与尊重静水记忆中,村里有个懒汉,春夏秋冬对他来说,只是蹲的地方不一样罢了。天凉了,哪里有太阳他就蹲哪。天热了,哪里有阴凉他就赶哪。“好吃懒做怕动弹”,这是村里人对他唯一的评价,说时脸上写满鄙夷,似乎提一下他都会玷污自己。小孩子们更是拿他取笑,戏耍,捉弄。可不管受了怎样的捉弄,他也只是咧嘴笑笑,从不动怒。没骨气的人自然没脾气。一天,我家门口站着几个叔叔伯伯,他们在跟父亲商量着今年种啥庄稼。父亲掏出香烟散给他们,一人一根地散。那会儿,懒汉很自知地跟父亲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傻傻地瞅着大家伙笑。父亲走了过去,同样笑着叫了声“明儿兄弟”,递上去一根烟。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很丢人,情不自禁喊了声:懒汉就不应该吸烟。父亲的脸登时拉了下来,脸色铁青。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惹祸了,拔腿就跑。那天晚上,我一回到家,父亲就让我靠墙站着去。靠墙站,是父亲最严厉的责罚,他从不打骂我们,只是讲道理。就是那次,我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喜欢与尊重是两回事,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没理由不尊重人家。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这句话,即使面对讨厌的人,也会克制自己,以礼相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当然,关爱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袒护,也不是凶神恶煞的管教,封建社会的那种所谓“严师出高徒”的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诸如深入,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形势下,有的老师便产生工作起来畏首畏脚的现象,甚至产生了放任自流的想法,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几点建议:1、严而有理。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要符合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违法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2、严而有度。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了解了这样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之后,针对不同学生我们所要求的“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前几年教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自暴自弃。刚接这个班,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不管上什么课,桌子上从没有看到过他的书本,不是趴在桌上睡觉,就是和周围同学说话,作业从来不做,考试经常个位数。其实,这个孩子一点都不笨,下课后活蹦乱跳地表现足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灵气。对待这样一个孩子,我没有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为了让他负起应有的学习责任,在几次长谈“拉近距离”之后,我给他做了这样的要求:每天的课堂作业,必须做,但开始一个月我把班里最好一个同学的作业给他抄。第一次上交抄来的作业,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并给了他大大的“优”,虽然抄中也有错误,但毕竟经过努力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当我在班里把××的作业展示给大家时,同学们都很诧异,因为他从来都是老师批评的对象,看到他有这样的进步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给予了鼓励的掌声。我注意观察他的表现,平时满不在乎的他低着头竟有几分羞涩,但他的表情告诉我,看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肯定,心里很高兴。从此,抄作业也越来越自觉,我继续表扬。一个月过后,我又提出了要求,每次作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两道题,其它可以继续抄。就这样,慢慢地,这个孩子逐渐担起了自己的责任,期末考试考了40分。虽然只有40分,在我看来,他是师生共同努力的骄人成绩。3、严而有方。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更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
本文标题:班主任培训材料——做心中有爱的筑梦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2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