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4篇
好文供参考!1/22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好文供参考!2/2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三、发声练习四、唱谱好文供参考!3/22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好文供参考!4/223、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4、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二、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1、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2、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3、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三、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送别诗好文供参考!5/22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赠汪伦》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题目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请你带大家读一读。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2、读懂诗题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好文供参考!6/22☆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4、感性读题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好文供参考!7/22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1、自由读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好文供参考!8/22就这种感觉,一起读。(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好文供参考!9/22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生:孤独、舍不得)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重点:(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好文供参考!10/22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好文供参考!11/22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六)拓展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江下行》李白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好文供参考!12/22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好文供参考!13/22感受、去体验。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
本文标题: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0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