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热选5篇】
写作好帮手1/22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热选5篇】【导读】这篇文档“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热选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第一章教学评价指导一、总体设计思路: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及点、线、面。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棱柱的基本性质。3、通过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4、通过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5、由空间到平面,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操作、描述、想象、推理、交流.二、总体教学建议:1、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写作好帮手2/22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学习开绐阶段,它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3、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棱柱模型制作等教学。几点说明:1、为什么安排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那么多实践活动,目的是什么?2、教学中要处理好动手操作和思考想象的关系?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性质的认识过程用自己语言充分地描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归纳出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更好地想象图形。4、展开与折叠的目的与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先做后想----先想后做)三、总体评价建议1、关注学生在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写作好帮手3/22等数学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2、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柱、锥、球的实物模型。3、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4、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成长的历程。四、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与评价方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3.了解圆柱与圆锥、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图形的识别。难点:图形的分类。教学建议:1.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于这些情景中写作好帮手4/22认识棱柱、棱锥、圆锥、球等几何体,学会从复杂的组合图形中把这些图形分离出来,或者让学生辨认复杂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2.这里对图形的认识是初步的,不必给予精确定义。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否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2.知识性:正确辨认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和球这些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的实例,丰富对点、线、面的认识;2.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3.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4.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现象。重点:点、线、面的认识。难点:用运动的观点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教学建议:1.几何中的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当我们把日写作好帮手5/22常生活总的某个物体看作点时,我们只是强调其位置,而忽略了它们的大小。对于线、面亦是如此。在教学时可以通过P5页下面一幅图说说这方面的思想,让学生领会即可;2.点、线、面间的关系,书上从静止和运动两个方面来说明的,可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2.知识性: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第二节: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基本性质,并写作好帮手6/22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棱柱教学建议:1.做一做是了解棱柱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时应让学生动手折叠;2.建议先让学生观察折叠好的棱柱,说一说棱柱有哪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问题串归纳;3.想一想应让学生先猜想说明理由后再操作确认;4.棱柱、直棱柱、正棱柱这三个概念不必向学生说明,教师叙述时注意不能混为一谈。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归纳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2.知识性: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特性,能应用棱柱的基本特性解决图形折叠的某些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会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为平面图形,进而会把棱柱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写作好帮手7/22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3.通过展开与折叠实践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表面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重点:会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难点:按照预定的形状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教学建议:1.对棱柱的各种展开方式不必求全;2.注重对图形的辨别,不必侧重于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的分类。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正方体表面展开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鼓励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几何体的模型。2.知识性:能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对几何体切截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面与体之间的转换,探索截面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写作好帮手8/222.于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理解截面的含义。难点:根据所给的条件做出它的截面。教学建议:1.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不强,讲截面问题时,必须充分运用实物和动手实验;2.由于截面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密切相关,教学时必须把截面的位置交代清楚。评价建议:1.过程性:注重学生在对几何体的切截过程中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知识性:了解截面的意义以及截面的形状是由几何体的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决定的。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能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合理清写作好帮手9/22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3.会由实物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4.渗透图形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难点:能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教学建议:1.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于观察、交流中体会不同方向看某个(或某组)物体时看到的图像可能是不同的;2.由于学生想象能力薄弱,建议多利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三视图。评价建议:1.过程性:注重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自己认识到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关注学生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的培养。2.知识性:认识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能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正确认识三视图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写作好帮手10/221.会画由正方体组成的较复杂图形的各视图;2.能根据正方体所搭的几何体的俯视图,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3.会根据(由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去辨认该物体的形状。重点:根据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相象出实物图形。难点:确定组合体中小立方块的个数。教学建议:1.做一做部分建议按先摆、再看、后画的方式进行处理;2.例1建议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摆一摆验证,最后归纳一般方法。评价建议: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画三视图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2.知识性:会画由立方块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俯视图正确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第五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写作好帮手11/22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了解圆与扇形的关系;3.通过对多边形的分割,感受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4.在丰富的活动中发现有条理的思考。重点:多边形、弧、扇形的概念。难点: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新授写作好帮手12/22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写作好帮手13/22道理。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四、小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第1、2、3。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教学难点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教学过程写作好帮手14/22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车现在的速度:32×=80(千米)现在的时间:352÷80=(小时)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倍。即:11÷=(小时)。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我们来探索写作好帮手15/22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倍,那么如果让李
本文标题: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热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0568 .html